4%左右赤字率意味着什麼
3月5日,北京鐵道大廈,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別當天的小組會議結束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尚希被記者們團團圍住進行採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多次呼籲“適當提高赤字率,擴大債務規模,擴大政府支出規模”的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今天多次被追問一個數據——“4%”。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
更超預期的是,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包括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前者有3000億元用於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後者則用於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
赤字率的提升,意味着政府將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財政赤字規模,意味着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能力的增強,也是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持續發力、給力。
“現在政府擴大支出,保證支出強度,有助於企業‘錢袋子’,尤其是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劉尚希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如果用經濟學的原理去分析,經濟循環的過程比較複雜,但通俗地理解,在現代貨幣經濟中政府、企業、居民各自的3個“錢袋子”相互連通,當政府“錢袋子”發揮出有效作用,企業和居民兩個“錢袋子”就會鼓起來。當然,前提是政府的錢要花得對。
對於赤字率是不是越高越好,劉尚希強調還是要“實事求是”,“合適比高低更重要。”
他分析,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實際上是一個很緊迫的任務,但同時又是個難題,它表現在數字的變化,比如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地方的支出,“但優化支出結構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政府職能的調整,比如說有的部門爲什麼增加,有的部門爲什麼減少,有的地方資金增加,有的地方減少,這與政府責任相關聯,但同時也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態。”
這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進一步以人口問題爲例說,隨着人口集聚,在人口淨流出的地方,轉移支付可能要跟着常住人口走。“錢跟着人走,也會反映到支出結構的調整變化當中去。”
可以說,在轉型升級中尋求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正通過動態調整財政政策,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平衡,而平衡的最終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對於這一點,今天1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出明確信號。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並明確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經濟政策的着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明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今年很重要的創新就是把民生作爲宏觀政策取向的一個重要的導向。”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馬建堂看來,宏觀政策,按過去狹義的理解,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前幾年宏觀政策實際上已經增加了內容,就是政策導向、就業導向。”
馬建堂提及的變化來自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該報告首次提出,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
6年後的今天,就業這一最大的民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不僅有28處提到“就業”,還寫入“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製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強調“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
“我們今年其實要做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通過一些政策的發力,比如說這次中央財政要發力要舉債,要加大投資,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即‘兩重’、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即‘兩新’。”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告訴記者,中央財政發力實際上就能夠帶動企業,特別是民間資本的投資,“能夠讓經濟慢慢地實現正反饋、正循環,能夠讓經濟不斷地‘熱’起來。”
這名對未來經濟正循環充滿信心的金融學家說,今年還擬安排4.4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再加上超長期特別國債、特別國債,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這麼大的政策力度,今年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肯定能實現。”
本報北京3月5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