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41座晶圓廠將投產…北京扶植中企 歐憂晶片市佔降
歐盟擔心,隨着北京加強投資半導體業並嘗試在關鍵技術上實現自給自足,歐盟晶片製造商在中國的市佔率可能銳減。圖爲華潤微電子半導體晶圓生產線。(新華社資料照片)
歐盟執委會日益擔心,隨着北京加強投資半導體業並嘗試在關鍵技術上實現自給自足,歐盟晶片製造商在中國的市佔率可能銳減。
根據知情人士與彭博資訊見到歐盟執委會的一份報告,荷蘭恩智浦(NXP)、德國英飛凌(Infineon)和日本的瑞薩電子(Renesas),都可能在中國扶植國內廠商的努力下受衝擊。雖然這些公司並不生產最先進半導體,但生產微控制器(MCU)和其他對關鍵經濟領域至關重要的晶片。
在這份爲上週與美、日、韓官員開會準備的報告中,歐盟官員表示:「中國可能會使用歧視性標準、自制率要求,和其他非關稅壁壘,利用其廣大的電動車市場,來刺激本土MCU廠商成長,這會傷害到歐洲和日本的晶片供應商。」
MCU就像晶片上的小型電腦,通常用來控制電子產品的單項功能,例如啓動汽車安全氣囊或控制洗衣機水溫。報告表示,中國已佔全球30%的MCU需求。
彭博今年稍早報導,中國政府已悄悄要求比亞迪、吉利等電動車廠大幅增加對國內車用晶片製造商採購,以降低仰賴西方進口和促進國內半導體發展。
中國正邁向花費超過1000億美元興建新晶片廠,以生產家電、手機等各式物品所需的半導體。在美國對中企採購尖端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施以管制後,北京已大幅提高投資國內產能。中國專注在較不先進、且不受美國管制的傳統晶片,因爲隨着電動車和再生能源市場成長,這些晶片需求仍在不斷增長。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測,中國在2023至2027年間將有41座晶圓廠投產,高於全球其他任何地區,其中包括34座12吋晶圓和七座8吋晶圓廠。
華府擔心中國晶片將會逐漸氾濫到全球市場,就和中國在太陽能和鋼鐵市場的做法一樣,並已將這種擔心傳達給歐洲官員。
但歐盟執委會的報告說,這種擔心成真的「可能性不高」,因爲荷蘭艾司摩爾(ASML)的數據顯示,由於中國需求太高,至少在2030年前,任何新增產能都將被中國國內市場吸收。同時,中國晶片商也可能在與國內競爭者展開價格戰之際減少產能,因應供應過剩。
此外,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近日剛離開中國,交通與數字事務部長維辛(Volker Wissing)接着抵華訪問,並就數據跨境傳輸與中國達成一項諒解備忘錄,隨即遭到總理蕭茲的批評,認爲維辛沒有在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框架下,與內閣同僚及總理進行預先協商。維辛則辯稱,諒解備忘錄並不代表具體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