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萬賤賣一片土,讓俄版圖“縮水”爲歐亞兩洲,美國趁機撿漏
俄國對於土地的執念一直是聞名於世界的,也正是這種執念,使得俄國從最初小小的莫斯科公國,一直髮展到後來面積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大物,即使是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依然以1700餘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傲視全球。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領土大國,卻曾經僅僅爲了幾百萬美元的“蠅頭小利”,竟然把一塊麪積超過三個法國,達17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賣給了美國,從而使得其領土從地跨歐洲、亞洲、北美洲三大洲 “縮水”爲歐亞兩洲,而這塊被俄國賣掉的土地,就是今天美國最大的州,阿拉斯加。
圖1 阿拉斯加 地圖
720萬美金賣掉了一大片土地
自彼得一世改革極大的增強了沙俄的國力之後,沙俄就開始了大規模擴張之路,並深入了西伯利亞一直向東擴張。1742年,在沙俄海軍服役的丹麥軍官白令,奉沙俄政府指令進行探險活動,他們橫渡了位於亞洲和北美洲之間的海峽(後以其名字命名爲白令海峽)進入了北美洲,開始建立了一些殖民點,並駐紮了駐軍和居民,從而開始了沙俄經營北美的歷程。
到了1799年,沙俄借鑑了英國、荷蘭等老牌殖民帝國的“先進經驗”,組建了一個與政府關係密切,聽命於沙皇的殖民公司進行業務管理,這就是俄美公司(堪稱沙俄版本“東印度公司”),按照當時殖民者的強盜邏輯,這塊“無主之地”從此就成爲了沙俄的土地了。
圖2 美國南北戰爭的軍官
然而到了1859年,沙俄急吼吼的想將這塊其“唯一”海外殖民地出手,於是盯上了潛在賣家美國,在沙俄看來,美國當時既與其關係不錯,又同樣位於北美,應該問題不大。
不料,當時的美國已處於內戰前夜,大戰一觸即發,實在是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理會。不過沙俄一直沒有死心,直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的1867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國務卿西華德等美國政府高層終於願意與俄國人達成交易,在得到國會的同意後,最終以720美元的“低價”(700萬美元加20萬美元手續費)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這塊土地。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沙俄要將如此廣大的土地賣給美國呢?
圖3 美國用於支付阿拉斯加的720萬美元支票
成本和收益產出比太低
阿拉斯加地區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黃金、鐵礦、煤炭等礦產資源,此外木材、漁業、動植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可以算是一片地大物博的寶地。但是與之對應的是,阿拉斯加由於位於北極圈區域,常年氣候異常寒冷,條件惡劣,直到今日常住居民不過73萬餘人(2017年數據),是美國境內人數最少的州。
而對於19世紀的沙俄來說,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科技尤其是礦產開採技術等多方面的限制,阿拉斯加創造的“收益”並不理想,而爲了維持這塊面積龐大,且離沙俄本土距離遙遠的殖民地,沙俄還要派出駐軍、進行移民、投入大量財力物力進行維持,投入和產出比實在太低。這和當時英國、法國等國的殖民地形成了鮮明對比。尤其是沙俄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慘敗更是使得國力元氣大傷,因此實在是難以維持。
圖4 克里米亞戰爭,在俄羅斯又稱爲東方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
避免英國的軍事威脅
克里米亞戰爭之後,沙俄和英國也成爲了死對頭,由於國力大損,沙俄只能避其鋒芒。而阿拉斯加卻和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加拿大直接接壤,並且有漫長的邊境線,極易容易受到英國的入侵,而一旦發展戰事,國力大衰且鞭長莫及的沙俄肯定無力阻擋英國的入侵,爲了避免這種糟糕情況的發生,將其早早轉手也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俄國的擴張重點轉向亞洲方向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沙俄意識到向歐洲方向擴張已經暫無可能,於是將擴張方向轉向亞洲方向,在高加索及中亞地區都極大了擴張了領土;而在東北亞地區,沙俄於1859年和1860年起先後逼迫清政府簽署《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從清朝割佔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太平洋沿岸良港海參崴,這些在沙俄統治者眼中顯然要比阿拉斯基更有“經營價值”,因此對阿拉斯加不再“感冒”也是情理之中了。
圖5 簽訂“北京條約”時的情景:美、英、德、俄、西、奧、比、意、日、荷等國的全權公使
國際處境不佳的沙俄也想借機加深與美國的友好關係
當時的沙俄與英國、法國、土耳其等國的關係都較爲緊張,國際處境不佳,在列強中只有美國尚且和沙俄保持着不錯的關係,南北戰爭中,沙俄堅定的站在美國政府一邊,並提供了財政和艦隊的支持,這也和美國的關係進一步鞏固。爲了維持住這個難得的盟友,沙俄也想通過這筆大宗土地交易來繼續鞏固和美國的友好關係。
美國也想借機擴張領土
1864年南北戰爭結束後,內患已除的美國也開始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不過由於美國當時的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還“不入流”,對於歐洲老牌列強只能甘拜下風,避其鋒芒。而現如今,一塊麪積廣大,還離本土不算太遠的阿拉斯加只需要付錢,而不需要打仗就能取得,對於美國政府來說,也算是筆合算的買賣。
圖6 18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美國領土變遷
當時被嘲諷,但後世卻“贏麻”
也許720萬美元在今天來看對於一個大國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麼鉅款,但在19世紀這筆錢也不算是個小數目,畢竟1803年,拿破崙將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法屬路易斯安娜殖民地賣給美國人的時候,也賣了1600萬美元,從這點來看,沙俄人還不算獅子大開口。
不過相比於土地富饒氣候宜人的路易斯安娜,阿拉斯加的條件實在過於惡劣,因此當時不少美國民衆對這筆交易嗤之以鼻,他們嘲笑阿拉斯加是“總統約翰遜的北極熊公園”,諷刺負責具體經辦的國務卿西華德干了件“蠢事”。對此,西華德則進行了“回懟”,其表示“也許多少年後,我們的子孫因爲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
圖7 阿拉斯加原住民
而事實也印證了西華德的話,從整個歷史的進程上看,這筆交易對美國來說,絕對堪稱“贏麻”。用如此少的金錢,就獲得了一塊如此龐大的領土,對於美國來說,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隨着時代和技術的進步,阿拉斯加的天然寶庫的地位顯得越來越突出,成爲了美國的重要資源供應地,而其絕佳的戰略位置,又使得美國可以更好的控制北太平洋乃至北極圈的廣大區域。
最爲有意思的是,在冷戰及冷戰之後,阿拉斯加又成了美國威懾俄國的最前沿軍事基地,這也許是當初沉浸在“美俄友好”的沙俄統治者所壓根沒有想象到的一幕吧!
作者:楊上柳下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大國崛起》,唐晉著,人民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