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酷暑 1188人次熱傷害
夏天越來越熱,醫師指出,老年人及小小孩,都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羣,除避免日正當中外出,建議民衆穿着輕便、透氣的衣物,且儘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本報資料照片)
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夏天越來越高溫,曾有學者示警,往後每年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全臺7月共1188人次熱傷害,比去年的887人次要高。醫師提醒,老年人、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都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羣,一些老年人早起運動,趕不及到陰涼處休息,就熱昏送醫;小小孩則因體積小,流失一點水分就會脫水,提醒民衆多留意。
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指出,熱傷害由輕至重可分爲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的中暑,英文名字叫heat stroke,也就是熱的中風。一旦中暑,體溫調節就會失控,達到40度以上,就算吃退燒藥也無法壓下來,也會如同中風一般,出現神經學症狀,如譫妄、意識不清、無力、抽筋、癲癇等,每2人就有1人會死亡。
田知學表示,臺灣夏季氣溫不致於太高,中暑通常是意外所致,例如臥牀的老人,自身不擅表達,家中的電毯沒有關掉,一不小心就熱昏。而早起晨運的老人,若沒人陪伴,沒及時到陰涼處就倒下,也會讓狀況加劇,從熱痙攣演變爲中暑。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流失一點水分,對身體來說已很多,往往容易熱到脫水,也是高風險族羣之一。
中暑時,人體組織的水分不足,就會往血液中找水支援。田知學提醒,本身就有三高者,更要當心。當血管的水流失,將加速血管變扁,出現中風、心肌梗塞。
慢性病患若身體狀況不佳,前一晚睡不好,就別外出晨運。根據田知學臨牀經驗,熱到送醫的老人,大多是從公園,或軍艦岩、象山等小小的山送來,即便沒有三高,老年人的心血管仍比一般人差,務必多加小心;年輕人也別大意,過度運動、水分沒喝足,熱傷害照樣會找上門。
臺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柏青提醒民衆,穿着輕便、透氣的衣物能幫助身體散熱,且要儘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若爲老年人,更要經常監測體溫變化,一旦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胸口悶痛或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設法降低體溫、補充電解質飲料,並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