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指揮家陳燮陽:推廣中國作品,是使命,是責任
“我是中國指揮家,推廣中國作品,是使命,是責任。”談及這些年爲何不遺餘力去推廣中國作品,指揮家陳燮陽說。
10月25日晚在上海交響音樂廳,蘇州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陳燮陽率隊下,帶來“泱泱國風”音樂會,上演了關峽、馬思聰、趙季平、奚其明等中國作曲家的代表作。這也是蘇交首次在陳燮陽執棒下參演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好作品不應該被埋沒
音樂會上的曲目均由陳燮陽親自選定,包括關峽的管絃樂曲《星辰大海》、馬思聰的交響組曲《山林之歌》、趙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奚其明的芭蕾組曲《魂》。
“中國作曲家有很多優秀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只演了一兩次就束之高閣,被埋沒了。優秀作品需要不斷打磨、不斷提高、不斷演出,讓大家逐漸瞭解、接受和喜愛。”
爲此,陳燮陽挖掘出一批久未露面的作品。比如,馬思聰誕生於1954年的《山林之歌》,取材於雲南山區民歌,以純熟的藝術構思,將自然、現實與神話色彩融於一體,“創作的手法和技術非常高超,但在中國的舞臺上演得很少,是一個遺憾。”
奚其明的《魂》也一樣。作品取材於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在敘事架構上採用了文學意識流的手法。作曲家以浙江戲曲音樂與一些民間音調爲元素,以其構成貫穿全曲的一個主導動機。因爲在多方面表現出的創新意識,作品在問世之初,曾在國內音樂界引起轟動。
1982年夏,陳燮陽應邀登臺美國阿斯本音樂節,而他精心策劃的選曲中,正包含了這部芭蕾組曲。“美國觀衆很喜歡,還有人問我要總譜。”現在,陳燮陽又把它找出來,在上海重新奏響。
“西方也一樣,很多交響作品第一次演出也不成功,但是逐步讓大家瞭解後就變成了經典。”陳燮陽說,關峽的《星辰大海》是一部典型的中國交響樂作品,氣勢磅礴,情感充沛,“我很喜歡,中國作曲家應該多創作像這樣的作品。”
什麼樣的中國作品纔算是好作品,能走到觀衆心裡去?“要接地氣,要有充沛的、真摯的情感。當然,還要有高超的技術。”陳燮陽說,趙季平創作於2017年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基於西式古典體裁的構思中,卻不着痕跡地沁潤了東方儒雅又豪邁的氣質,“樂隊喜歡,觀衆喜歡,廣爲流傳。”
爲推廣中國作品搭臺
“泱泱國風”作爲蘇交的音樂會品牌,以完全演奏中國作曲家創作的中國作品,而被樂迷熟知。從經典到新作,“泱泱國風”不斷向觀衆傳送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回聲,已上演各類中國作品近百部。
2021年,“泱泱國風”音樂會升級爲“華夏音樂節”。華夏音樂節聯動國內外藝術家、兄弟院團、音樂院校,共同演繹以華夏文化爲主題的音樂作品。每年7月,華夏音樂節會在7-10天內,舉行3場音樂會。從交響樂、室內樂、藝術歌曲到民族民間音樂、芭蕾音樂、流行音樂,音樂形式包羅萬象。
“國內的國際性音樂節不少,但大多側重外國作品的演奏。華夏音樂節的特別之處在於,全部演奏中國作品。”陳燮陽坦言,常有人說,中國自己的交響樂經典還不夠多,“好作品是需要經過不斷打磨與沉澱的,也需要有更多的演出機會來被觀衆發現與認可。”
華夏音樂節希望,搭建一個平臺,爲更多的中國作曲家、中國作品提供展示機會。“當然,不能誇口我們演的每一首作品都會成爲經典。我們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有了更多更好的上演機會,造就經典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蘇交即將迎來8歲生日。作爲音樂總監,陳燮陽見證着它從零起步,一路成長,“它已經是中國的一線交響樂團了,職業化的程度也名列前茅。”他希望,未來的蘇交不侷限於蘇州,要爭取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到全國、全世界去演出。
85歲的陳燮陽是中國指揮界的一棵常青樹,至今還活躍在舞臺上。“我繼承了父母的好基因,所以能保持好精力。”他笑說,自己沒什麼保養秘訣,不過是注意飲食、注意休息,保持好心態。和蘇交的年輕人在一起,他很親切、很快樂,就像自家的兄弟姐妹一樣。“我現在還停不下來。業務不能停,停了反而對身體不好。”陳燮陽享受在舞臺上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