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相親圈”,精緻還是狹隘

作者:白晶晶

一篇《在985高學歷圈層相親》,揭開了一個隱蔽的角落:原來,在“談感情”的婚戀市場,也有一條鄙視鏈:清北的看不上985,985看不上211,211看不上普通一本……

說完全顛覆了人們的認知,是誇張。畢竟,以學歷爲邏輯建立起的鄙視鏈,我們已經見過不少。而且,雖然外人看來新鮮,但名校相親平臺早已有之。2013年,立足北大校友圈的婚戀平臺“相遇未名”成立。2015年,“陌上花開”又誕生在清華園,如今稱自己爲“985圈子都在用的相親平臺”。

這篇報道提供的信息增量在於,它告訴我們,學歷在這屆年輕人婚戀觀中的重要性,超出很多人想象。

根據“陌上花開”平臺的用戶畫像,4萬多名相親者符合以下特徵:年齡26~32歲,年收入在20萬~100萬, 定居在北上廣深以及江浙地區,主要來自金融、高校、醫院、互聯網四大行業。其中,清北博士的相親需求顯著高於其他985以及海外高校。

這些青年男女,都是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應該“不愁嫁”。可在都市裡,單着的往往就是他們。原因很簡單。心態上,他們“不願將就”。生活中,身爲公司或單位裡的“白骨精”,他們工作忙,壓力大,婚戀所需的時間精力被擠壓。優厚的薪資報酬,豐富的娛樂社交,也讓他們有單身資本和消遣,對婚戀沒那麼渴望。

還有個說法:這些名校生,在漫長的成長歲月裡太“乖”,習慣循規蹈矩,一心只想讀好書、搞事業,把自己耽誤了。

無論哪種,等到想戀愛、結婚了,尋求相親局和交友網站的幫助,對他們都是不錯的選擇。

問題出在,有沒有必要,專門建一個“985相親圈”,以學歷築起婚戀的隔離牆先行屏蔽一批人?這算不算升級版的門當戶對?

站“985相親圈”的人,認爲這是非名校生的“酸”“玻璃心”。在他們看來,相同或相近的985教育經歷,會讓兩個人價值觀、愛好、共同話題等方面更有契合度,有利於戀愛婚姻和諧,再說,“誰說相親的兩個名校生就沒有愛情?”自己不是名校生的,也認爲通過婚戀與名校生產生關聯,彌補自己遺憾,讓父母滿意,爲未來積攢上升資本,是努力的表現。

批評者認爲,這是名校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慣性使然,想繼續用學歷架起生殖隔離”,怕自己階層掉落。抱着“名校情結”不放去交友的人,和那些“非房子、車子票子”不嫁,“非天價彩禮不結的”,都是一個屬性:在搞“愛情買賣”。

客觀地說,這是一場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觀點碰撞。就像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認爲,985高校的教育背景和愛情毫無關係,以此作爲標籤,是一種對其他學校的歧視。“陌上花開”的創始人月亮則認爲,這只是平臺的差異化定位而已。

戀愛婚姻,本身就是如此糾結。不講究門當戶對的硬槓槓,來一場說結就結的真愛婚姻,未來會不會“硃砂痣變蚊子血”?必須家境匹配,學歷相近,外貌般配,用硬性標準把愛情放在秤上反覆稱量,會不會人到中年遭遇“廊橋遺夢”?誰都不敢打包票

說到底,“985婚配985”是一套價值標準,找到“小鹿亂撞”的愛情是另一種話語體系。每個人的婚姻,都只能如魚飲水,也只有事到臨頭才自知。在適度的範圍和程度內,個人選擇自由,自負盈虧。

但如果將擇偶觀、婚戀觀過於功利化,甚至極端化爲“唯名校論”,肯定是有問題的。

女生說,自己“名校情結”嚴重,只要對方是名校的,“人不好,性格不好”,都可以忍受。這樣的想法很危險。有女生交往過一個名校出生的同事,結果被對方花式PUA打擊,被說“你想跟我結婚就是爲了要騙我精子。”遇到這樣的,名校身份就只是諷刺。早分早好,別留着過年。

有名校生也表示反感婚禮市場的學歷標籤化,“我出身名校,但我真的不想別人只因爲名校生而追我。”因爲“唯名校論”,容易將努力、上進這些個人美好品質掩蓋,給名校生自身帶來不可承受之重。

“爲什麼這些人談戀愛到結婚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而且要標準化完成,像高考做題?”網友的話,也是我的感受。“愛情,不要畫地爲牢。” “當你走出去,見到背景優越也能保持謙和的人,見到學歷不高也閃閃發光的人,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良好的教育。”這些質樸良言,值得好好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