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風往哪吹?撤否趨穩、上市適速 併購重組或成“升級新路徑”

9月27日,興福電子科創板IPO過會,成爲9月唯一一個、2024年以來第35個過會項目。

相較之下,2023年,前三季度過會項目多達254個,與之相比,2024年同比銳減超八成;2022年1~9月,過會項目更是多達385個,是今年同期的11倍。

過會項目銳減之下,年內新上市企業數量同樣大幅縮水。前三季度上市新股共計69家,2023年、2022年同期分別爲264家和304家。其中,9月新上市企業共計10家,相較往年這一數量明顯偏低,但其已經是2024年除1月(14家)以外的單月上市數量之最。

自去年“827新政”首次明確IPO速度調降至今已滿13個月,在受訪資深投行人士們看來,當前IPO並無明顯提速信號。與之相反,適當低速或將成爲未來一段時間內A股IPO的新常態。

伴隨9月24日“併購重組六條”的發佈,一些投行人士認爲,併購重組已經取代IPO,成爲監管鼓勵新方向。接下來,將有諸多原本計劃IPO的企業轉而選擇併購重組之路。

“‘併購重組六條’鼓勵規範運作的企業跨行業收購,尋求第二增長曲線,這或將使得以IPO撤否企業爲代表的大量企業成爲現有上市公司爭搶的‘香餑餑’。在IPO維持高標準與較低速度的情況下,選擇被既有上市公司收購,將成爲諸多企業的現實之選。”一位擁有20多年從業經驗的資深保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IPO邁入理性階段

9月30日,長聯科技登陸創業板,成爲9月第十家、年內第69家上市企業。

如果從新股IPO數量來看,年內家數已經顯著減少。根據Wind數據,以前三季度爲例,2022年時曾高達304家,2023年降至264家,今年只有69家。年內新上市企業家數相較於2023年同比減少73.86%。

分板塊來看,首發市盈率最高的科創板降幅最大,1~9月新上市企業數量由去年的62家銳減至10家,降超八成,較之2022年同期更是減少89.58%。主板新股IPO縮水比例最低,由2023年的44家降至19家,同比減少56.82%。北交所、創業板降幅居中,分別爲76.67%和73.47%。

與新上市企業數量銳減相伴隨的,是過會項目的減少。

今年1月1日~9月30日,上會項目僅有41個,2023年、2022年同期則分別爲294個和444個。從過會率來看,近三年則較爲接近,年內共有35個項目成功過會,過會率85.37%,僅較2023年、2022年過會率低1.02個百分點和1.34個百分點。

從年內單月數據來看,今年2月、3月、7月,無一項目上會,除去1月(15家)、2月(10家)上會節奏相對較快外,8月是發審會暫停後單月IPO上會項目、過會項目最多者,8個上會項目中9個成功過會。9月,IPO過會節奏有所放緩,僅有興福電子、科隆新材兩個項目上會,興福電子如願過會,科隆新材則被暫緩表決。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位資深投行保代看來,儘管IPO節奏未見明顯提速信號,但保代們的焦慮之情已經有所緩解。

一方面,伴隨IPO新規、“科八條”等系列規定的發佈,IPO上市標準已經漸趨清晰,投行在篩選IPO項目時心中更爲有數。

另一方面,9月24日系列重磅政策發佈後,A股持續放量大漲,截至9月30日收盤,上證指數已漲至3336.50點。股市企穩將伴隨大量資金涌入二級市場,這或爲IPO的適當提速提供了可能。

撤否數量趨於平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自去年下半年IPO節奏收緊以來,諸多企業進入排隊撤材料階段。目前,在途IPO項目撤材料已經接近尾聲,仍在正常推進中的IPO項目整體質地相對較優。

新“國九條”發佈後的前三個月,IPO撤否數量顯著增加。

根據Wind數據,4月、5月、6月撤否數量分別爲51家、42家和119家。7月撤否數量相較於6月大幅減少,仍然保持在46家的相對高位。8月以來撤否數量進一步銳減至相對低位,共計撤否21家,9月撤否數量則爲25家。9月撤否項目中,創業板最多爲10家,科創板次之8家,北交所、主板分別爲4家和3家。

“企業集中撤材料的階段或已過去,目前的在途IPO項目大多數符合IPO新規上市要求,後續企業撤否數量將進一步下降。”受訪人士告訴記者。

根據IPO新規,主板、創業板淨利潤最低標準分別提升至1億元和6000萬元;科創板科創屬性要求更爲嚴格,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由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調整爲8000萬元以上,應用於公司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數量由最低5項調整爲最低7項,最近三年營業收入最低複合增長率由20%上調至25%。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的在途IPO項目中,除去中止審查的111個項目外,今年以來更新IPO狀態的IPO在途企業共計236家,包括主板76家、科創板29家、創業板75家、北交所56家。其中,審覈狀態爲證監會註冊的20家,包括主板4家、科創板8家、創業板7家、北交所1家。

中止審查項目爲何多達111個?

根據受訪保代分析,一方面,近期包括普華永道、天職國際、大華所等多家中介機構被暫停相關業務資格。按照規定,中介機構業務資格暫停期間,其所服務的擬IPO企業上市狀態需調整爲中止審查,待中介機構恢復業務資格或企業更換中介機構後,IPO進程將隨之恢復。此種情況下,企業IPO狀態雖爲中止審查,但仍然可以繼續爲IPO推進做準備,只是無法向監管部門提交下一步審覈資料。

另一方面,與過去相比,監管對於IPO企業業績等方面的要求進一步提升。

“過去,如果企業營業收入、淨利潤遠超上市基準線,即使業績下滑,一般而言,企業解釋下滑原因後仍可繼續推進IPO進程。但伴隨IPO審覈的趨嚴,如今,即使企業業績規模極佳,一旦出現業績下滑,往往需要暫行等待,待下次財務數據出來後再行判斷是否符合IPO上市要求。”保代人士解釋道。

另闢蹊徑?

而9月24日發佈的“併購重組六條”,或讓企業在IPO之外多了一種選擇。

“股市大漲後,預計IPO提速也有限。從監管鼓勵規範運作的企業進行跨行業併購重組、收購未盈利企業等來看,併購重組已經成爲監管下大力氣鼓勵的方向。而要促使未上市企業選擇併購重組而非IPO,也需適當控制IPO速度。”有保代人士表示。

該人士同時提到,從《國務院關於規範中介機構爲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徵求意見稿)》禁止地方人民政府爲公司上市給予獎勵,明確保薦機構、審計機構收費與否或者收費多少不得以股票公開發行上市結果作爲條件等來看,IPO已經並非監管鼓勵方向。

與之相對,“併購重組六條”支持運作規範的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等需求開展符合商業邏輯的跨行業併購,加快向新質生產力轉型步伐。同時,我國上市公司中傳統行業企業佔據多數。這意味着,監管鼓勵上市公司收購優質非上市企業,併購重組或已取代IPO,成爲監管鼓勵的新方向。

對於哪種企業適合IPO、哪種企業更宜選擇併購重組,上述受訪人士分析稱,“與監管導向高度契合,尤其是‘硬科技’屬性、‘三創四新’屬性或‘專精特新’屬性強勁,並且業績基數佳且提升快的‘清北生’,IPO之路值得一試。而對於大多數達不到‘清北’標準的其他‘學生’,則可以更多考慮併購重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