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鼓之際:A股IPO募資額退回8年前 出海、併購或成出路?

2024年上半年,A股IPO市場降速明顯。

華爾街見聞-信風(ID:TradeWind01)以上市日爲口徑統計Wind數據(下同)發現,2024年上半年A股IPO融資額、數量分別爲324.93億元、44家,分別同比下滑了84.50%、74.57%。

如此融資規模已經回到2016年的水平。2016年同期,A股IPO融資額、項目數分別爲283.51億元、61家。

IPO融資額下滑後,過去備受爭議的超募問題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市場各方正在迴歸理性。

Wind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上市的44家公司,超7成企業的實際募資額顯著低於預計募資額。

投資者回報依然是市場關注的話題。

華爾街見聞-信風(ID:TradeWind01)結合美股過去10年一、二市場的聯動規律注意到,當二級市場一片火熱時,一級市場的融資額、市盈率也會被進一步非理性地推高,但這反而不利於投資者長期投資回報。

展望下半年,業內人士認爲境外上市和併購重組或成爲不少企業的重要選擇。但鑑於當前的環境,這能否在市場掀起熱潮,有待進一步檢驗。

超募迴歸理性

與往年相比,2024年上半年A股IPO市場景氣度下滑顯著。

2024年上半年,A股IPO融資額、數量分別爲324.93億元、44家,分別同比下滑了84.50%、74.57%。

如此融資規模已經創下2016年以來的新低。

2016年上半年,A股IPO融資額、項目數分別爲283.51億元、61家。

大型IPO項目也在銷聲匿跡。

2023年上半年,A股市場唯一斬獲百億募資額的項目系中芯集成-U(688469.SH),IPO募資額高達110.72億元,但今年同期A股IPO募資額排名前兩位的永興股份(601033.SH)、艾羅能源(688717.SH),分別僅爲24.30億元、22.26億元。

這已是不易,還有更多的大型IPO項目仍處於問詢環節。

信風(ID:TradeWind01)據交易所披露的數據統計,截至6月29日,單個IPO擬募資額超過50億元、處於問詢狀態的項目數達到5家。

分別是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航物流”)、杭州海康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康機器人”)、正泰安能數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正泰安能”)、杭州中欣晶圓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欣晶圓”),IPO募資額分別爲70億元、60.80億元、60億元、60億元、54.70億元,合計達到305.50億元。

上述5個項目IPO前景也存在不確定性。

一方面,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監管層對於大型IPO項目持審慎態度。

爲了順利上市,不少IPO項目主動降低IPO募資額。

6月13日,已獲註冊的科創板項目聯芸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IPO募資額爲15.20億元,較其申報之初已經“砍了”1/4。

另一方面,今年4月國務院發佈的“新國九條”強調要從嚴監管分拆上市,年內已有12家A股公司主動終止分拆。

如此背景下,南航物流、海康機器人、正泰安能的母公司均爲A股上市公司,從屬於“A拆A”項目;中欣晶圓的母公司系已在東京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半導體設備巨頭Ferrotec Holdings Corporation(日本磁性技術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磁控股”,6890.T),嚴格意義上屬於“日拆A”項目。

多因素共振下,這5家公司能否順利過關,或許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過去備受爭議的超募問題在今年上半年有所緩解。

Wind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上市的44家公司中,有31家公司實際IPO募資額未達預期,佔比已超7成。

星宸科技(301536.SZ)、永興股份(601033.SH)、中崙新材(301565.SZ)3家公司IPO募資額縮水規模位居前三甲,分別較IPO申報時降低了24.18億元、21.69億元和16.38億元。

這與證監會“從嚴監管高價超募”的要求一致。

今年3月15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指出:“優化發行承銷制度,強化新股發行詢價定價配售各環節監管,從嚴監管高定價超募,提升中小投資者獲得感。”

強監管下,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機構都在趨於理性。

例如星宸科技是在發行環節中主動降低IPO募資額,而中崙新材則是因爲詢價環節中投資機構的報價與其預期存在差異,導致募資額出現了大幅縮水。

一二級的“蹺蹺板”

2024年上半年A股IPO融資額下滑後,讓A股市場在全球主要證券市場的座次有所滑落。

信風(ID:TradeWind01)根據Wind、安永數據統計發現,2024年上半年滬深兩市的IPO融資額分別位居全球第6名和第9名,分別下滑了5個、7個位次,已經落後於印度、泛歐、馬德里等市場。

IPO家數也出現了一定的下滑。

2024年上半年,滬深兩市的IPO項目數分別爲15家、19家,均減少超7成。其中深交所IPO數量排名與土耳其交易所並列全球第10,而上交所的數量更是跌出了全球前10。

滬深市場IPO的退潮,反而間接推動了東京交易所數量座次的回升。

2024年上半年,東京交易所憑藉36家IPO家數位居第3名,較2023年同期上升了4個位次。

要知道,這與2年前A股市場在全球IPO中的地位迥然相異。

2022年,A股市場憑藉5868.86億元的IPO融資額曾經首度超過美股,坐上全球證券市場第一的寶座。

回溯原因,這彼時A股市場前一年估值衝高、美聯儲加息等多方因素有關。

一方面,美國的激進加息、俄烏衝突、增速放緩等多重因素美股活躍度下降,而美股IPO融資額亦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

另一方面,隨着境內A股市場註冊制改革預期以及2020年至2021年牛市帶動,A股IPO融資自然也就隨之激增。2021年末,中證500指數曾一度達到7359點,高景氣度隨後推動了IPO熱潮的到來。

在全面註冊制改革的推動下,A股IPO市場在2023年業熱度保持了高位運轉。

據安永數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滬、深兩交易所募資額分別居於全球冠、亞軍,二者合計募資額是排名第3的紐交所的近4倍;IPO項目數量則分別位列第全球第2、第3名,僅次於同期IPO熱度高燒的印度市場。

不過也在這一年,A股市場的震盪持續加劇,進一步誘發了次年IPO收緊新政的落地。

事實上,一、二級市場活躍度的相關性,同樣體現在全球其他的證券市場。

2024年上半年,美股市場的IPO融資額爲193.75億美元,重回全球第一的寶座,同比增長了65.57%。同期全球IPO規模前10名的IPO項目中,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包攬了6家項目的IPO。

這也與美股市場近年來的走牛有關,標普500指數從2023年初的4076點一路走高至2024年初的近5000點。

印度市場亦呈現相似的走向。

2024年上半年,印度市場的IPO融資額合計達到4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14.29%,躋身全球第3名,同比上升5個位次。

這一現象背後,印度SENSEX指數從2023年初的59549點上揚至年末的72240點。

但二級估值與一級景氣度強相關的B面,市場“過熱”也會推高IPO企業的首發估值。

在美股IPO融資峰值的2021年,彼時上市且已盈利的110只新股市盈率中位值爲65.35倍,但截至7月1日收盤前這些企業的市盈率中位值已經滑落至9.22倍。

A股同樣出現過類似情形。

剔除上市時未盈利企業後,滬深300階段性見頂次年的2022年,411家IPO企業市盈率中位值爲33.44倍,但截至今年7月2日收盤,該批企業的市盈率中位值已經下滑至26.31倍。

不僅如此,2022年大族數控(301200.SZ)、傑華特(688141.SH)、微導納米(688147.SH)等合計30家企業以超百倍的首發市盈率登陸A股市場,但如今除了 思特威-W(688213.SH),其餘29家企業的估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估值縮水。

例如微導納米昔日以超400倍的首發市盈率登陸科創板,但截至7月2日收盤其市盈率僅爲39.1倍。

當二級市場一片火熱之際,一級市場的IPO項目估值中樞同樣也會上移,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發非理性交易,並不利於投資者的長期回報。

下一站:出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PO節奏或仍呈現從嚴審覈態勢。

今年上半年A股受理項目數量有限。

2024年上半年,滬深交易所各受理了2家企業分別是科創板項目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主板項目中國鈾業股份有限公司。

這創下了全面註冊制以來6月IPO受理數最低值的記錄。2023年同期滬深各受理72家、114家企業的IPO申請。

相對來說,北交所的受理項目較爲可觀,但同樣較往年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2024年6月合計受理了28家企業的上市申請,同比下滑了超4成。

不僅如此,IPO項目的終止數還在不斷攀升。截至7月2日的滬深交易所數據顯示,年內合計終止項目數已達253家。

雖然IPO受理端已經重啓,但“新國九條”以來從嚴審覈的態勢未改。

如何尋求更多資本化機會,成爲了不少擬IPO企業的難題。

境外市場或許正在成爲部分企業的選項,而政策層面也對此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6月26日,證監會市場監管二司司長吳萌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會繼續保持境外上市通道的暢通。

“我們繼續保持境外上市通道的暢通。《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是去年3月份實施的,到上週五,一共有158家企業赴境外上市完成備案,其中85家在中國香港上市,73家在美國上市。”吳萌指出。

爲吸引科技企業的上市,港交所已於去年3月在《主板上市規則》新增了“第十八C章”(以下統稱“18C新規”),爲具備發展及投資潛力但尚未滿足現行香港主板上市要求的新興科技公司提供新的上市途徑。

目前第一家18C企業晶泰科技(2228.HK)已經順利登陸港交所,上市首日收盤漲幅爲9.85%;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SoC解決方案供貨商Black Sesame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下稱“黑芝麻智能”)同樣採取該標準衝刺港交所,目前已經通過聆訊,有望成爲第2家18C企業。

不過由於港股市場的估值水平有限,目前部分企業仍持觀望態度。

“我們接觸的一家餐廳連鎖企業本來是想去香港上市的,但是確實對港股市場的估值水平、流動性問題比較擔憂,所以還在考慮。”上海一位投行人士向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估值不足也是港交所的現實問題,今年以來已有部分業績良好、受限於二級市場流動性問題的港交所上市企業啓動私有化的退市程序。

今年2月國藥集團就以二級市場的交易量有限爲由計劃私有化子公司中國中藥(0570.HK);6月復星醫藥(600196.SH)同樣發佈了擬吸收合併及私有化控股子公司復宏漢霖(2696.HK)的公告。

這或許都是不少企業啓動出海計劃所需要慎重考慮的事。

併購潮能否再起

隨着境內上市節奏的放緩,併購重組的預期也在隨之升溫,同時政策層面也在釋放更多暖意。

“支持上市公司運用各種資本市場工具增強核心競爭力,特別是要發揮好資本市場併購重組主渠道作用,助力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橫向、縱向整合協同。”證監會主席吳清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

華泰聯合證券向華爾街見聞-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此次重組併購或主要集中在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硬科技、科技創新領域、傳統產業的存量整合、國有企業提質增效的產業整合、上市公司之間的吸收合併以提升活躍度、爲獲取新技術或進入新市場等方向。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整合升級,以芯片製造、新藥研發、先進材料、智能裝備、智慧城市服務等前沿技術爲代表的科技創新類併購,有利於企業藉助併購獲取關鍵技術,提高市場份額,吸引專業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引領龍頭企業做優做強。”華泰聯合證券進一步解釋稱。

不過今年以來啓動重組併購的上市公司數目還相對有限。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僅有芯聯集成-U(688469.SH)、南京商旅(600250.SH)等合計15家A股公司發佈了重組併購的公告。

實操過程中,重組併購或許還存在種種難題。

一是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各方都保持着相對謹慎的態度。

“上市公司相對來說,資金實力已經比較雄厚了。但是當前的環境下,大家對於資金的支出使用還是非常審慎的。再加上A股之前的重組併購大潮下,不少公司斥巨資併購,形成鉅額商譽,留下了很多隱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儘管監管層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但還是需要再看看市場機會。”某上市公司高管向華爾街見聞-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二是交易雙方的訴求不明確、對於中介機構的作用缺乏認知,以及投後的整合問題也可能導致重組併購失敗。

“投行在推進併購重組的過程中,往往會面臨着交易方對自身訴求缺乏成熟思考,戰略不清晰,導致其無法有效決策。同時,交易談判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而有的企業更重交易談判的博弈過程,而忽略了長遠的戰略佈局和共贏。此外,部分企業缺乏對中介機構作用的認知,不能充分利用中介機構的豐富經驗助力交易的達成和防範交易風險。”華泰聯合證券指出,“併購最重頭戲和最具挑戰的還是併購後的整合,涉及到人員、文化、組織管理等全方位的融合,在併購交易發起時就要充分考慮,決定着併購的戰略意圖是否能實現。”

三是不少上市公司期望被收購目標同時滿足“低估值”、“質地優”、“前景廣闊”三大條件,但這類企業顯然相當稀缺。

“想收一個企業,這個企業基本面非常好,一年有幾個億利潤,估值很低,技術又很超前,那麼他爲什麼要賣給你呢。”天風證券副總裁趙曉光指出。

這或許都給重組併購的推進帶來種種挑戰。

在“新國九條”持續加大併購重組改革力度的風向下,併購重組市場能否復甦,正在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