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搬上舞臺 遺憾陳忠實缺席

著名作家陳忠實(中)曾與導演林兆華(左)一起在白鹿原採風,爲話劇《白鹿原》找靈感。 (新華社資料照片

5月21日,根據陳忠實同名小說改編的歌劇《白鹿原》西安首演。(CFP)

「陳忠實本來和我有個約定,他一定會來看歌劇《白鹿原》的首演,沒想到他卻失約了。」大陸知名作家陳忠實生前的代表作《白鹿原》,首次被改編成歌劇版本,日前回到原着故鄉西安亮相,不僅將祠堂窯洞、古戲臺搬上舞臺,並透過歌劇與陝西民間音樂的相互碰撞,成爲一出「土洋結合」的創新作品

面對陳忠實4月意外地過世,其故友、《白鹿原》編劇程大兆感慨地表示,現在僅能用管絃樂音與歌聲,來慰藉與紀念陳忠實的在天之靈。

對於改編《白鹿原》的挑戰,程大兆與導演易立明皆認爲,必須避免「流水帳」式的鋪陳,並讓陳忠實的文字在舞臺上,變得有「戲」可看。

因此,程大兆在劇情的編排上,將錯綜複雜的家族社會關係簡化,轉而聚焦於爲主角田小娥黑娃愛情故事,凸顯他們的愛情與宗法傳統戲劇衝突,同時也強化了鹿三此一角色。程大兆認爲,這位白鹿原「最好的長工」鹿三,不僅凝聚了人和土地最直接的關係,也體現出宗法制度中「堅定捍衛自己信念」的價值觀

有別於西方歌劇的傳統印象,歌劇版《白鹿原》的舞臺上,只見肅穆的祠堂、斑駁的窯洞、古香古色戲樓,還有拔地而起的六陵鎮妖塔企圖觀衆現實中拉回過去。

「把原汁原味鄉土故事改成西洋的宏大歌劇,確實有難度。」程大兆坦言,爲了防止西式的歌劇,與中式審美兩者間形成無法融合的「兩層皮」,幾經多次思考與推敲後,決定將現代音樂技法與陝西民間音樂元素,予以穿插融合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