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高齡發病難化療 標靶新藥7月納健保給付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目前化療是第一線治療選項,健保署自今年7月起有條件給付新型標靶藥物作爲第一線治療。(王家瑜攝)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多半經由健檢發現,目前化療是第一線治療選項,但超過9成患者都有一種以上的共病,身體條件恐無法負擔。健保署自今年7月起有條件給付新型標靶藥物作爲第一線治療,提供多一種治療選項。

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有點像是感冒,例如體重減輕、疲勞、咳嗽、發燒等,經常透過健檢抽血檢查才發現,因此被稱爲「沉默殺手」;國內每年約新增200到250人確診,患者多是60歲以上長者。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說明,白血病是指白血球失去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現象,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約佔所有白血病的9%,由於病程進展緩慢,可能長達20、30年,發病年齡以60到70歲居多,多數患者診斷時是零期或一期,主要以追蹤觀察爲主,平均存活率可超過10年。

姚明分析,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唯一根治方法,但條件限制較多,實際能使用的患者很少;化療是現有健保給付的第一線療法,但超過9成患者都有一種以上共病,身體狀況難以負荷;標靶治療則是新興治療趨勢,可針對晚期病人提供較好的武器。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是「無症狀追蹤、有症狀治療」;初期無症狀病人存活期中位數約10年,但帶有特定基因異常(如第17對染色體異常)的患者,平均整體存活率較一般患者更短、預後更差。

蔡承宏指出,臺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中,約1成具有17p染色體缺陷;根據國際指引建議,這類患者應優先採標靶治療。健保署今年7月起將新型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第一線給付範圍,期盼讓高風險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少走冤枉路,免於不必要的化療,重拾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