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案勿先射箭再畫靶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雖然經衛福部委託臺大法醫在兩名亡故病人的血中驗出米酵菌酸,但仍有些待解謎團必須解開。才能讓這號稱國內的首例,不要淪爲「先射箭,再畫靶」的首例。
首先要釐清病人吃進去的是預先存在食物中的毒素,還是吃了產毒細菌、毒素是細菌在人體中生長後才產生。「預製毒素」進入人體首先會到胃,嘔吐是最重要的表現,後續大部分病例都不會有腹瀉,這是絕大多數毒藥中毒的表現。若吃進產毒細菌,細菌在腸道內生長後才產毒,毒素會先作用於腸道。會有比較長的潛伏期,及以腹瀉爲主的症狀,鮮少有前置的嘔吐表現。
寶林茶室的病例,多以腹瀉爲主要的表現,應該是屬於吃了活菌後纔在腸道內產毒的可能性最高。所以腸道內理應有足夠的菌可以在病人活着的時候長出細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卻沒有在任何一個病人的糞便檢體檢出這隻細菌,即使在後期大家都在關注這隻菌時,也沒有檢出;卻在檢方大體解剖的血檢體中,以「不合規」的試劑檢出米酵菌酸毒素,如何能讓人信服?又如何讓人不懷疑衛福部是不是「先射箭,再畫靶」?爲專家委員會依網路所做的決議背書。
所有的腸道毒素,只要吸收入血,都是六親不認,造成多臟器衰竭,千萬不能以毒素臨牀表現來鑑別毒素種類,但衛福部的專家小組卻是以網路上的米酵菌酸臨牀表現來做出米酵菌酸中毒的「擬診」,這種「網路治學」的作法,不應該出自衛福部之手。如果上網再去查查其他毒素的表現,也同樣會看到多臟器衰竭、膿毒血癥、血管內凝集。這些腸道毒素只要碰到習慣對腹瀉用抗生素的醫師,就很容易經由壓抑正常菌叢而讓腸道毒素入血,產生與米酵菌酸相同的毒性反應。
「預製毒素」中毒,代表商家的食物或食材儲存不好,讓細菌在入口前就已生長且產生毒素。食物食材儲存不好,當然是商家的責任,商家應該法辦;如果是吃進去細菌,由於細菌是環境菌,食材來自環境,當然有極大可能會被污染,細菌經過加熱多可除去,加熱不足或生食就有可能傳播細菌,造成中毒,商家責任輕重與前者即可能有所差別。本次寶林茶室食物中毒可能是偏向後者,外界不應該一開始就「輿情勒索」,還是要尊重一下學理纔是。
總之,單靠血檢驗出米酵菌酸(毒素)並不夠,必須要在食材及病人檢體上驗出產毒菌種,才能稱之爲確診。衛福部本是個科學單位,不能用不科學或太網路的方法對事件進行推論,目的只爲了簡單的搏眼球,或是樹立權威。一個不正確的推論,會造成一堆人被冤枉,更重要的是沒辦法找出事件真正的原因,對於將來預防工作完全沒有幫忙,相似事件依然會繼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