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 最新研究值爲2.34%

1月1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向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及各人身保險公司下發《關於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明確了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如何與市場掛鉤及調整。

同日,保險業協會組織召開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諮詢委員會例會,會議發佈了當前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爲2.34%。

業內人士認爲,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並進行動態調整,有利於行業及時化解利差損風險,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最高值取0.25%整倍數

根據去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爲2.5%,這也是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現行值上限。

由此,最新的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2.34%),較現行值上限低16個基點。《通知》提出,“各公司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要切實加強宏觀政策和市場利率走勢研究,參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預定利率研究值,結合自身經營發展、資產負債管理等情況,定期開展預定利率研究。”

同時,《通知》要求,各險企要加強趨勢性分析和前瞻性研判,動態調整本公司普通型人身保險、分紅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最高值和萬能型人身保險最低保證利率最高值(以下統稱“預定利率最高值”)。

從具體要求來看,一是預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數。

二是當本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2個季度比預定利率研究值高25個基點及以上時,要及時下調新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並在2個月內平穩做好新老產品切換工作。當本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2個季度比預定利率研究值低25個基點及以上時,可以適當上調新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調整後的預定利率最高值原則上不得超過預定利率研究值。

三是在調整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的同時,要按照一定的差值,合理調整分紅型人身保險和萬能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最高值。

四是當市場利率、險企經營等情況在短期內出現重大變化時,要及時啓動相應決策機制,研究調整各類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

這也就意味着,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發佈後,保險公司是否跟進調整預定利率,有一定的自主權,但不能長時間偏離預定利率研究值太多。

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月10日發佈公告稱,根據公司經營發展、資產負債管理等情況,結合市場利率變化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預定利率研究值,公司維持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2.5%、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2.0%、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最高值1.5%不變。

每季度發佈最新研究值

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是指保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對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爲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通俗來說,這可以視爲保險公司提供給消費者的回報率,預定利率的設定對保險產品的價格有直接影響。

根據《通知》,保險業協會定期組織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召開會議,結合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等市場利率變化和行業資產負債管理情況,研究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有關事項,每季度發佈預定利率研究值。

數據顯示,最新的5年期以上LPR爲3.6%;1月9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1.64%;同時,當前國有大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是“1字頭”。整體來看,與去年相比,前述三大指標都處在下行狀態。

普華永道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對記者表示,將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建立起了長效機制,能確保險企的負債成本可以“隨行就市”,提高行業負債成本的彈性,提高資產負債管理水平,《通知》明確了具體的操作頻率和方式,使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的掛鉤具象化,可操作性較強。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走低對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確實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主要體現在資產負債匹配難度加大、再投資風險加大、信用風險增大等方面。展望未來,可能在一定時期內,上述指標還將處於下行週期,保險業也需要防範風險。

面對低利率環境與負債剛性帶來的挑戰,陳輝認爲,保險行業要從資產和負債兩端聯動調整。除了在負債端建立與市場利率掛鉤的機制,在資產端,還可採取調整固定收益類資產結構,擴大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擴大另類投資範圍等舉措,提高投資端收益率,實現更好的資產負債匹配。

《通知》還提出,各險企要加強久期和利率風險管理,暢通資產端投資收益率向負債端定價的傳導機制,提前做好新產品開發備案、渠道合作、人員培訓等應對準備。

當前,在負債端,保險公司也在積極推動產品結構調整,降低剛性成本。多家險企明確表示,已經在主推分紅險產品,預計今年的分紅險銷售佔比將達50%左右。與普通型人身險產品相比,分紅險具有“保底+浮動”的收益模式,險企的剛性成本更低,消費者也可能取得超額收益,不過這類產品形態更加複雜,市場接受度還需要提升。(記者 冷翠華)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