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爭奪“蔚小理”

文/周逸斐

編輯/周曉奇

汽車雲,成了巨頭新的必爭之地。

9月6日,在2022智能經濟高峰論壇上,百度智能雲首次發佈了汽車雲,針對汽車領域正式推出車企集團雲、網聯雲、供應鏈協同雲等“三朵雲”。

至此,BAT、華爲、字節跳動等巨頭爭奪“蔚小理”們的號角,也吹響了。

“10大新能源車企,我們服務了5家,包括蔚來、理想這些造車新勢力。”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雲事業羣總裁沈抖在現場提到。

爲何沈抖在大會現場特意提及新能源車企?這裡其實涉及到汽車雲的市場環境變化。

隨着自動駕駛行業越來越“卷”,尤其是對於蔚來、小鵬、理想等這些頭部造車新勢力們推出的新車型,都已經進入了激光雷達時代,數據量以指數級別累加,對雲的需求也已不滿足於僅數據存儲本身。因此,造車新勢力們對智能汽車雲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

於是,這一情況下,哪家汽車雲廠商拿下的新能源車企越多,就意味着其在汽車雲市場搶到的蛋糕就越多。

汽車雲是塊肥肉。《2021年中國汽車雲市場追蹤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汽車雲市場規模達335.2億元,到2026年將增長到882.9億元。各大互聯網巨頭自然不會無動於衷,於是便有了騰訊、百度、字節跳動等玩家的爭相涌入。

入局者變多,競爭也格外激烈。分析機構沙利文聯合頭豹研究院發佈的《2021年中國汽車雲市場追蹤報告》顯示,華爲雲、百度智能雲、阿里雲、騰訊雲這四家企業的雲服務,已經佔據中國汽車雲將近70%的市場份額。未來的汽車雲大戰,很有可能會在這幾家企業中展開。

若認爲智能汽車是國內互聯網公司競爭的新浪潮,汽車雲可看作進入這一市場的門票,只是這一入場券不好搶到,較早一批嘗試上雲的車企,在創新路上問題頻發。汽車雲市場要走向成熟,還需很長時間。

在巨頭紛紛入局的智能汽車市場,一場圍繞智能雲展開的圈地運動已經開啓。

“上雲是自動駕駛從開發到商用的必由之路”,在安永編寫的《智能汽車雲服務白皮書》中,也旗幟鮮明地認同了這一觀點。這也不難理解,汽車會是下一個智能終端,但汽車上的自動駕駛模型訓練極度“吃”算力,雲計算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國內汽車行業在加快智能技術迭代,雲變得不可或缺了。

但對傳統車企而言,自建雲計算基礎設施,不僅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後續成果能否盡如人意也是個未知數,何時可以拉平成本也尚未可知。因此,與第三方雲廠商合作,市場確定性更高同時風險也相對小一些。

而對智能產品持續進化屬性提出新要求的造車新勢力來說,數字化越快,越能爭取市場主動權,其必然也會選擇雲框架。

不過,和其他行業需要的雲計算能力不同,汽車雲服務的需求比較特殊,它需要特定的數據處理和算法積累。另外,雲服務廠商最好在自動駕駛領域,有自己的技術和探索,這樣能和主機廠共同進行數據處理時,也有一定話語權。

百度、華爲等科技公司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對於這些科技巨頭們而言,提供汽車雲服務,既能成爲智能汽車行業裡的基礎設施供應商,也恰好是自身擅長之處。

百度智能雲雖然最近才官宣汽車雲,但其實已經是汽車行業的老玩家了。如今特意成立汽車雲,更多意義代表百度計劃要用更有體系、更有組織地來打這場仗。

早在十年前,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便看到了自動駕駛背後的市場,並義無反顧花重金殺了進去,巧合的是,那一年百度其實還推出了“百度開放雲”。大致算下來,百度在汽車業務和雲計算方面的“從業經驗”都將近十年了。

背靠主機廠好乘涼。百度智能雲業務在交通、汽車等領域的表現,就與百度在自動駕駛、智能車聯等方面的佈局密切相關。

因此,在汽車雲服務領域,百度汽車雲已經搶到不少蛋糕。《2021年中國汽車雲市場追蹤報告》調查顯示,百度智能雲在國內汽車雲市場(IaaS+PaaS)份額能以13.7%的佔有率,排在第三。

市場排名第一的,則是在汽車領域裡佈局最廣的華爲。除了不親自造車,華爲幾乎涉及了智能汽車的方方面面。

華爲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車聯網業務部。2018年,發佈了OceanConnect車聯網平臺和移動數據中心解決方案。而後第二年,華爲遭遇美國製裁後,便將很大精力押注在汽車賽道上,比如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另一邊,2017年成立的華爲Cloud BU,也一直加大在汽車行業的投入,並提出“5+1”的行業解決方案,基本可以覆蓋一家車企數字化轉型的各個環節。同時華爲智能車雲服務與華爲消費者雲服務,都是華爲雲的服務對象,“云云協同”的這一操作,也是用來提高華爲雲服務汽車產業的全局能力。

圖源華爲雲官網

如此佈局,華爲能夠在一衆汽車雲服務大廠中突出重圍,也並不奇怪了。

《2021年中國汽車雲市場追蹤報告》統計的是,華爲雲佔國內汽車雲市場份額第一,服務領域涉及了仿真模擬研發、自動駕駛、車聯網、數字化營銷等多個領域。

除了百度和華爲,騰訊雲、阿里雲等老玩家在汽車雲的佈局也動作不斷。

最新的動作是,今年6月,騰訊雲發佈了專爲智能汽車行業定製的一站式雲解決方案“騰訊智能汽車雲”和覆蓋雲管端全方位的“騰訊一體化汽車安全方案”;8月,阿里雲和小鵬汽車合建了國內最大的自動駕駛智算中心“扶搖”。

不過在BAT中,騰訊雲在汽車這一垂直領域,屬於起步較晚的一員。騰訊雲雖早就成立,但其落地的第一個垂直領域是遊戲,遊戲之後,騰訊雲又瞄準視頻直播領域,直到2017年騰訊才正式成立騰訊雲汽車事業部。

字節跳動雖最晚入局者,但去年剛踏足汽車雲業務時,便喊出計劃在2023-2025年“整體營收追趕騰訊”的豪言。時隔一年,與其他科技企業的觸達深度相比,字節跳動目前還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

2020年,字節跳動B端業務在汽車領域的首個動作就是組建車聯網團隊,之後又推出了“火山車娛”車聯網應用,後者雖與吉利、長安等車企達成了合作,但僅能提供車載內容生態方面的娛樂體驗。

汽車雲成爲科技巨頭新的“必爭之地”,未來的排位賽之爭也將更爲激烈。

在汽車雲這個巨頭盤踞的賽道上,“BAT”和華爲四家都有自己的入場邏輯。

汽車雲的客戶市場很清晰。一類是儘快實現傳統業務流程的數字化轉型,提高業務運營效率的傳統車企,另一類是追求智能化的新能源車企。於是,汽車雲行業也呈現出這兩方面的市場佈局。

百度的做法,是給車企建設數字化底座,覆蓋整車研發、生產、交付、營銷等全部流程,同時爲車企提供在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層面的智能雲解決方案。此外,在供應鏈方面能夠打通車企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數字化系統。

這也便有了針對汽車行業,百度雲推出的三朵雲,包括集團雲、網聯雲和供應鏈協同雲。但不同的雲,滿足的主機廠需求也不相同。

吉利等傳統車企主要使用集團雲,後者能爲車企建設數字化“大腦”,滿足從整車研發、生產、交付、營銷等全部流程的數字化需求。傳統車企的需求恰好是讓原有的生產系統上雲,建設自己的數字化底座和智能化應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吉利與百度的合作,吉利所有“場景”都在百度提供的這朵雲上了。

百度網聯雲更符合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的需求。前者能爲汽車提供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層面的智能雲解決方案等。而新能源車企在車機內容升級、車輛運行過程中的雲端連接,正好會產生大量新增的雲服務。

跟百度不一樣,華爲是一個軟硬件一體的公司,因此,華爲汽車雲能滿足客戶更多層面的需求。

華爲有硬件參與的技術和經驗,對於汽車企業本身硬件參數的調教和後臺數據與算法之間的配合更瞭解,這對於許多進階智能化、高端化的傳統車企來說,有極大吸引力。

比如,華爲推出的HUAWEI Inside模式,核心就是華爲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激光雷達等一系列服務。

圖源華爲官網

不過,盤點目前與華爲合作的車企客戶會發現,華爲汽車雲主要的服務對象,更多還是自己參與或者重度參與的品牌,以中小傳統車企爲主。

和百度、華爲不同,騰訊既不造車,也不會做硬件,而是錨定汽車雲專門打造“基礎設施”,做汽車行業的數字化助手,爲車企提供數字化的解決方案和雲服務。

今年6月,騰訊發佈了行業首個專爲智能汽車定製的一站式雲解決方案——騰訊智能汽車雲,顯然是瞄準了智能汽車需要更強勁的雲計算能力做支撐這一需求。

從手機到汽車,騰訊一直用“吃軟不吃硬”的打法。移動互聯網剛興起時,創始人馬化騰也未做手機,原因是手機並非騰訊特長,騰訊會更關注手機裡面的服務,利用硬件設備去發揮獨特的體驗。到了汽車,騰訊依舊選擇堅持這一邏輯。

當下,在車雲一體化方面,騰訊通過“連接”已經初步形成一套完整閉環和底層基座。比如在車端,有智慧座艙TAI、智駕地圖等產品;在雲端,有智能汽車雲等產品。目前,蔚來、東方、一汽等車企都與騰訊雲有合作。

和騰訊一樣,阿里也堅決不碰硬件,並且同樣瞄準智能汽車上的軟件。只不過,阿里盯上的是操作系統。

阿里早在2014年就研發了車載操作系統“斑馬智行”,並在一年後,率先搭載到上汽榮威RX5車型上。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車載操作系統代表智能汽車的“大腦”,是最核心的入口,阿里就是在搶佔這個入口。

佈局車載系統,其實是爲整個阿里的操作系統服務。比如今年釘釘聯合“斑馬智行”開發了車載版釘釘,並率先在上汽飛凡智能汽車上線,如此一來,出行和辦公的操作系統就結合在了一起,能打通更多流量口。

和華爲類似,阿里雲在汽車領域的合作客戶也主要是與自己深度合作的傳統車企。

華爲、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頭,都看好汽車雲市場,但誰最終拿下的車企越多,誰纔有可能在汽車雲市場爭取更多主動權。

《2021年中國汽車雲市場追蹤報告》顯示,中國汽車雲IaaS+PaaS應用場景規模由2017年的15.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18.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了65.8%。

尤其從去年開始,小鵬、蔚來、理想、上汽、廣汽等車企都推出了搭載激光雷達的旗艦車型,高階輔助駕駛也在激光雷達的加持下,集中上車。這些設備都需要處理大量數據,不能單靠車機芯片完成,大部分還要上傳雲端處理。

再加上很多新能源汽車的智能車機系統,剛剛推出時並不成熟,後續還要通過OTA等方式升級,這意味着單純靠車機系統解決未來的用車和升級需求,並不現實。

因此,當下有不少汽車的智能車機系統,大都把雲平臺作爲技術支持和系統依靠,汽車變成了雲服務的最終展示終端。

圖源華爲官網

“智能汽車將帶來一場時代性變革,和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轉變一樣,汽車需要有更強的計算、網絡和交互能力,它不僅是一輛車,也將是信息的智能載體。”若按照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的這一判斷,汽車雲就是進入下一新時代的門票,顯然是科技巨頭不容錯過的大市場了。

理想是美好的,可現實是骨感的。

比如,最早一批搭載車載微信的理想汽車,發現用戶對車載微信的接受度不高,便擱置這一應用,將其放進應用商店,供用戶自行下載。

其實,大車企在與供應商合作的時候,往往心存戒備,並非完全開放。

從目前與阿里合作的車企名單就能看出,斑馬智行在開拓新客戶方面的進展並不順利。除了一汽大衆之外,其整車合作伙伴均爲上汽集團關聯的品牌,比如上汽榮威、斯柯達,以及與阿里合資的智己汽車。

這就是科技巨頭和車企之間合作的“微妙關係”。

實力較強的主機廠都不希望被“喧賓奪主”,而巨頭不論從營銷力還是影響力上,都非常強勁,這會讓一些頭部車企在合作的過程中有所顧忌。華爲的長期合作車企大多爲與自己有合作的車企,也是這一原因。

另外,車企與雲服務平臺間的數據標準不統一問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汽車雲行業的發展。

多方因素影響下,當下車企和平臺間的通信協議還沒有完全統一,並且缺乏數據交互接口標準。數據標準不統一,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汽車雲平臺的服務,進而影響車企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性,也極大考驗雲計算廠商的能力。

隨着汽車產業朝“新四化”方向發展,智能汽車會產出的海量數據會呈幾何級上升,作爲儲存、處理數據的汽車雲,自然也成爲數字風險的集中隱匿點。

近年來,有關雲服務廠商泄露用戶資料的新聞,接連發生,其中不乏阿里雲等頭部雲廠商的身影。

2021年,阿里雲被曝將用戶留存的註冊信息泄露給第三方合作伙伴。對此事,浙江省通信管理局特意下發官方文件,明確指出阿里雲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用戶留存的註冊信息泄露給第三方合作公司,責令其進行改正。

在數據安全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雲計算平臺“事故”卻層出不窮。若類似情況發生在智能汽車時代,後果不堪設想。

如今,巨頭們已經紛紛入場,但戰爭也只是剛剛開始,未來面臨的挑戰和競爭將更多。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往往伴隨着的是殘酷的角逐和技術的創新,能不能深入到行業裡,真正搶到蛋糕,就要看未來它們的綜合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