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垃圾治理 借鑑臺灣「化廢爲寶」經驗

京臺生活垃圾治理交流研討會透過視訊舉行,臺灣嘉賓介紹社區如何將廢油回收,再製成爲肥皂。(圖/記者陳政錄攝)

記者陳政錄/北京報導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將迎來一週年,爲交流、借鑑臺灣成功經驗,北京市東城區25日舉辦「京臺生活垃圾治理交流研討會」,與遠在高雄的臺灣會長進行視訊交流。其中,臺灣經驗最讓北京與會人員印象深刻的,是垃圾回收後「化廢爲寶」的能力,以及公民自覺、循環經濟理念等。

大陸自上海市於2019年7月,首次祭出強制性垃圾分類措施後,推動生活垃圾分類,陸續成爲各省市的重點工作,北京市也於2020年5月1日,開始實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今日的研討會後,北京市還預計於下月中旬,由朝陽區與臺灣方面再次進行生活垃圾治理交流。

▲北京部分地區採取可以人臉識別的「智能垃圾箱」,民衆亂丟、不分類將被登記。(圖/中新社

環保署沈世宏首先以視訊致辭方式分享,當年臺北、臺灣推動垃圾分類時,透過明訂罰則、舉辦比賽、動員村裡長等基層參與,綜合起來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高雄市環保局長吳家安也對臺灣在收運生活垃圾時的組織管理,以及垂直橫向連結分工進行說明。他表示,臺灣許多社區採取定時、定點固定收運的方式,垃圾車還會播放世界名曲少女的祈禱,其中垃圾車的準點率、民衆的配合度,都是需要考量問題

金門縣環保局長傅豫東提到「循環經濟」理念,和臺灣回收物「化廢爲寶」的成功經驗,如透過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整合社區民衆、回收商、地方清潔隊創設回收基金,讓回收產業達到永續經營。他補充,臺北、新北市垃圾處置上,採「隨袋徵收」,一方面分擔財政成本,一方面鼓勵人們減量、回收,但若北京或其他地方要施行,須考量各地條件不一,可能產生的「垃圾流竄」問題。

▲京臺生活垃圾治理交流研討會。(圖/記者陳政錄攝)

就此次研討會交流經驗,北京市東城區城管委固廢管理科科長孫治中在受訪時表示,臺灣把塑料(塑膠)垃圾,變成包包或再製成生活製品,是很值得學習的部分。

東四街道六條書記高春生說,他負責的社區多爲傳統平房,不適合設置智慧型垃圾回收站點,因此目前採取垃圾不落地,派小車定時收取的方式,對於早出晚歸者,也有設置專門的區域提供服務,跟臺灣有一定的相似,可以互相學習借鑑。他認爲,臺灣已推動垃圾分類20年,北京只有一年,可在學校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培養民衆自覺,並考量積分獎勵,他期待有更多機會和臺灣交流,包括實地探訪。

研討會上,還安排高雄三民安泰裡裡長劉高鈿,視訊分享當地社區基層組織及動員垃圾分類過程,以及高雄市林園區文賢裡裡長黃三源,說明地方資源回收油再製造成手工皁經驗,和最後的雙方問答。

本次研討恰逢《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將滿一週年,由來北京市、區城市管理部門、街道社區的100餘人,和在高雄的臺灣會場視訊連線牽線兩岸專家管理人員、基層工作人員,在垃圾管理這項「關鍵小事」上互學互鑑。

►修圖修到厭世!這款CP值很可以

▼臺灣專家分享當年在街頭隨處可見的「衛星寶寶」垃圾分類桶,引發討論。(圖/記者陳政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