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與教授母親共發論文,“拼媽式”學術不端?
如果學生的父母是科研工作者,更應該對學生進行科研誠信的教育。
全文1419字,閱讀約需4分鐘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陳荻雁
▲學術界沒有禁止親屬不能開展同一研究的要求,但要求親屬要在學術研究中作出獨立的貢獻,不能是“掛名研究”。圖/IC photo
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日,有網友在某社交平臺發文稱,浙江大學竺可楨獎學金獲得者、該校環境與資源學院21級本科生宋某某發表的論文《海藻酸鈉接枝聚丙烯酰胺/介孔硅複合水凝膠去除水中亞甲基藍的研究》署名中,宋某某本人爲第一作者,其母親李某某爲第三作者。李某某現爲魯東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該論文的第二作者則爲李某某指導的研究生。
一些網友因此質疑,這樣發論文的方式是否符合學術規範。11月18日下午,李某某所在的魯東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一位負責人回覆記者,目前學院已經關注到此事,正在研究此事,將會進行調查,肯定會客觀公正對待。
本科生與其教授母親一起發表論文,有網友質疑本科生是否真參與了研究,這是可以理解的。考慮到“掛名論文”也涉嫌學術不端,加之論文影響學生評優評獎,因此,涉事的兩所大學——浙江大學和魯東大學應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作出處理。
如果宋某某確實參與了研究,且是論文的主要作者,那調查可澄清質疑;而如果宋某某沒有參與實質研究工作,只是在其母親指導的研究生論文中掛第一作者名,將其作爲自己的論文成果,那這屬於“拼媽式”學術不端行爲。宋某某及其教授母親都要受到相關處理,以維護學術規範。
父子、母子共發學術論文,這在學術界是存在的。諾貝爾獎歷史上,就有科學家父子因共同進行學術研究,而同時獲得諾爾貝獎的例子。英國的亨利·布拉格和他的兒子勞倫斯·布拉格,就因創立極其重要的科學分支——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而分享19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之所以沒有遭遇兒子是靠父親獲獎的質疑,是因爲兒子確實爲研究作出了貢獻。
學術界也沒有禁止親屬不能開展同一研究的要求,但要求親屬要在學術研究中作出獨立的貢獻,不能是“掛名研究”,成爲“掛名作者”,只是分享研究成果。
近年來,隨着科學教育受到重視,我國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生參加科學研究。這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但其間也存在爲獲獎、發表論文而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就是,父母親自上陣,或者請人幫孩子完成科研項目,“代寫論文”。
如此,不但沒有起到鍛鍊、提高學生研究能力的作用,還對學生進行了不誠信的示範,破壞公平競爭的學術研究秩序。
在此背景下,本科生和其教授母親共發論文,難免遭遇只是“掛名”的質疑。考慮到宋某某還是浙江大學最高層次獎學金獲得者,是學校優秀學生的代表,因此,以公正透明的調查,迴應相關質疑,就顯得很有必要。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獎學金評定公平公正的維護。如果獎學金得主搞起“掛名研究”,那人們就有理由懷疑當初對其獲獎資格的審覈、評定等諸環節是否存在漏洞、是否被鑽了空子。而這種調查,顯然也是一次對全體學生進行學術誠信、學術規範的教育。
另外,此事也提醒,如果學生的父母是科研工作者,更應該對學生進行科研誠信的教育。若父母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送給”孩子,這不是對孩子好,而會害孩子。
值班編輯 古麗
星標“新京報”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點擊“在看”,分享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