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我的孩子才小一,該放手嗎?(崔雅娟)
臺中市豐原區翁子國小、岸裡國小以及豐洲國小化身爲鐵馬小英雄,闖關體驗珍惜水資源活動。(翁子國小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又到了一年一度新生報到的時間了,相信很多爸爸媽媽既期待又緊張家中的小寶貝準備要入學當小一新鮮人了。從幼兒園到國民小學的確轉化很大,從課業、日常生活打理、言行舉止都是小朋友上小學後要開始學習會「自理」。此時很多父母又開始焦慮了「我的孩子會嗎?」、「是不是要繼續幫孩子打理一切」、「會聽鐘聲嗎?」、「會使用廁所嗎?」、「功課是不是太多」、「在國小有吃飽有喝水嗎?」、「我看請孩子的班導師協助好了」,這些是身爲小一導師會遇到家長的一系列問題,每次遇到這些相關問題我總是笑笑的跟家長說:「請放心,沒事的不用擔心」,以下將我自己當小一班導所見的觀點來與大家分享。
「老師,請問你說要放手讓孩子成長,那是要放到什麼程度呢?是不是任何事情都對孩子說你長大了要自己負責任,爸爸媽媽我們不管了」,當然不是。所謂的「放手」是爲了要營造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學習期間的過程免不了需要「家長、老師、同儕」的陪伴與關愛。小一入學時孩子都是滿6足歲了,他們在幼兒園時期,老師們大多會覺得他們是大哥哥大姊姊了,更多時候他們會是幼兒園老師的小幫手,所以孩子上了小一後,父母更要提醒自己孩子又長大了,更不需要過於擔心生活是否會打理好自己。
原則上小一的導師在孩子入學後會一一地把生活規矩再教一次,包含如廁、上下課鐘聲、用餐、上課規矩、禮貌、打掃、生活品德、同儕互動、基本小衝突的應對等等。很多時候,孩子比我們大人想像中來得聰明許多。當我們覺得孩子「應該不會」的同時,你卻發現孩子自己默默完成了,還得意洋洋的跑來跟師長說:「我做好了,你看。」我都跟我們班的家長說,在生活規矩養成時期該放手就放手,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黏在父母身旁。他會長大,有一天也是會離開父母身邊,他們會有自己的一片天。若是家長怕東怕西把自家的孩子抓緊緊,什麼都不能碰也不能做,更不讓同學接觸到自己的小孩,因爲怕會受傷。每天提心吊膽不分上下課時間的狂call老師電話。
等到孩子年紀大一點,這樣緊盯不放心的家長,往往會發現以下現象。第一,孩子會開始討厭自己的父母,覺得很煩每天管我管得緊緊的而變得抗拒父母甚至叛逆;第二,您的孩子成爲社會口中的「巨嬰」、「媽寶」、「公主王子病」。您會希望自己孩子變成這樣嗎?
我們可以愛孩子也應該愛,但絕對不是「寵」或「溺」。「教育愛」一詞大家都聽過,很多人會把「教育愛」解讀成只要不打罵,任由孩子所作所爲。然後呢,再轉回頭罵教育改革,認爲教育愛行不通還是打罵教育好。但這本來就是誤解。真正的「教育愛」,是指愛孩子的「潛能」,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也不應該因原生家庭的高低而送葬,身爲父母、師長的我們不論社經地位的高與低,教養孩子必須適時地放手給孩子成長機會,同時在一旁協助孩子搭鷹架(引導、陪伴),並設身處地以同理心的角度去了解觀察孩子現階段的想法,才能達到和諧共好的家庭、親子教育。
在我的經驗裡,也發現有的家長走向另一極端。他們認爲家長既然要在學校放手,孩子就應該要先學會所有一切,因此在家裡就以權威方式來管教、訓練孩子,甚至讓小一孩子自行上放學來回共40分鐘。這導致孩子在家中因家長的權威管教,使得他在行爲、口語方面過於拘謹而不敢犯任何錯誤,也少有與父母交流,心中缺乏被關愛,沒有歸屬感。而孩子來到學校非常開心,不受父母權威控制。但爲了尋求那份被愛的感覺,學生卻會不斷地干擾課程進行尋求存在感,在下課10分鐘又過於開心放鬆而經常闖禍打罵同學。在此同時,他還希望老師、同學都喜歡他所有在校的表現行爲。我曾經問過孩子,在家中爸爸媽媽會跟你聊天嗎?孩子說:「不會,我媽媽很兇,我不喜歡回家,想要在學校,學校有老師、同學。」甚至這孩子發生過放學沒回家在校園周圍逗留而認識新朋友卻被霸凌,也幸好老師我有及時發現,而拯救了這孩子。
上述例子,我們體會到「生兒容易,養兒難」,不管是已婚有小孩或是未婚者,將來都有機會有自己的家庭與小孩,記得要會生也要會養,適時放手,讓孩子飛翔找尋屬於自己的青天,也不忘了陪伴與關愛,哪怕只是一句「今天在學校快樂嗎?可以跟我分享嗎?」都能夠成爲維繫家庭、親子情感最好的交流,這纔是教育最初的真諦。(作者爲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系研究生、國小教師、大九學堂第一屆學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