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的是工作,不變的是態度”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賴志凱
“現場圖像掃描標準很嚴格,圖像採集車距離障礙物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還不能開得太快,我們要時刻把握。”上午8時,一輛圖像採集車正以低於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緩緩行駛在首鋼礦業公司水廠鐵礦印子峪採場上,駕駛員眼睛專注地盯着周圍環境,方向盤在他手中輕微轉動。
這名駕駛員是周俊龍,如今他是水廠鐵礦汽運作業區運轉丁班無人駕駛礦車負責運維的現場隊長,他正在進行地圖信息採集工作,爲無人駕駛礦車提供精準定位、路徑規劃、安全感知等參考界限,每天都要採集一次。
“擔任現場隊長,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挑戰,但作爲一名‘90後’,我很願意接受這樣的新鮮事物,特別是從事無人駕駛礦車運維,我覺得很酷!”周俊龍告訴記者。
2024年11月,水廠鐵礦投運10臺無人駕駛礦車,使建材產線原料運輸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低碳化,節約人力投入近50%。爲保證無人駕駛礦車穩順運行,每班需要配置調度員、集控工、現場隊長和接管員各一人。
就在幾個月前,周俊龍還是一名礦車司機。從礦車司機到現場隊長,像他這樣轉崗的有18人。
8時30分,無人駕駛礦車彷彿等待受閱的士兵,集中停放在停車場,接受班檢。
現場接管員白銀生像往常一樣,繞着無人駕駛礦車詳細檢查。確認安全附屬設施完好後,檢查設備各部連接正常,他用抹布仔細擦拭攝像頭、雷達,確保礦車信息傳達順暢。“檢查必須要全面而且精細,不能放過每一個細節。”他說。
白銀生1996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是一名礦車司機。近30年的司機生涯,讓他早已習慣了每天的駕駛工作。2024年9月,白銀生接到了轉崗成爲無人駕駛礦車現場接管員的通知。
“原以爲退休前我要一直和方向盤打交道了。真沒想到,到了快50歲的年紀,我還能轉崗成爲一名無人駕駛接管員。工作更安全,也更輕鬆了,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帶給我們一線職工的福利。”說起這話,白銀生抑制不住地嘴角上揚。
而他很快就適應了新工作,每天逐臺對無人駕駛礦車進行班檢,給礦車充電,並在調度員遠程無法操控的極特殊情況下對礦車進行現場接管。
整個上午,在大家的通力配合下,無人駕駛礦車穩順運行,忙中有序,將一車車物料運送到產線入料口。
隨後,記者來到水廠鐵礦生產指揮中心。在二樓集控室,一排擺放整齊的電腦映入記者眼簾。
正前方的職工名叫王新兵,他是運轉丁班集控工。王新兵2010年大學畢業後進入水廠鐵礦汽運作業區,從事礦車司機崗位,一干就是14年。2024年,王新兵同樣轉崗成了一名運維人員。
“在礦車司機的崗位上,我是一名‘老兵’。但在集控工的崗位上,我是一名‘新兵’。爲了適應新的崗位,我和同事們都在努力學習。”王新兵說。
爲保證無人駕駛礦車投運後快速提效,在水廠鐵礦的安排下,王新兵和同事們曾一起前往山東鄒城鳧山鐵礦,學習無人駕駛集控工作。
“經過8天學習,我們對集控操作越來越熟練。再加上兩個月的崗位練兵,現在的我們已經能夠熟練操作了。”王新兵說。
集控室的工作氛圍濃厚,工作人員都在目不轉睛地盯着電腦屏幕,桌子上的對講機不時傳來生產現場的喊話聲。
距離王新兵兩米遠的一旁,有一個酷似遊戲設施的駕駛位,用於無人駕駛礦車出現問題時遠程接管。這裡剎車、油門、擋位、方向盤一應俱全,三臺顯示器將兩公里以外的礦車運行情況360度呈現出來。
“俊廣,接一下4號車,倒車進入裝載位。”王新兵說。
“馬上接管。”正在錄入數據的調度員劉俊廣立即回答。
劉俊廣先是找到並選擇需要接管的礦車,踩剎車、掛擋、鬆開剎車,倒車攝像頭將實時畫面放映到電腦屏幕上,礦車緩慢向後移動,踩剎車、解除接管,一套動作行雲流水,用時十幾秒。
“無人駕駛礦車剛投入運行的那段時間,每天需要接管幾十次,非常影響工作效率。對此,公司組織開展課題攻關,陸續解決了翻卸口溜車、定位故障、裝點障礙物停機等問題,現在,我們每天接管次數已經大幅減少,工作效率上來了,我們也沒那麼忙碌了。”劉俊廣說。
當記者問及劉俊廣轉崗後的感觸,他說:“不管在什麼崗位,變的是工作,不變的是態度。熟練操作永遠不是終點,能夠從容應對突發情況纔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在企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像他們一樣的一線職工,主動擁抱並適應着崗位的新變化……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