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關鍵在腸道 臺大曝無害梭菌恐致流產 3類人風險高
臺大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美州與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婦女腸道中的「無害梭菌」,會影響黃體素代謝,造成不孕。記者林琮恩/攝影
黃體素是確保胚胎順利着牀、正常懷孕的關鍵,許多不孕症婦女,因體內黃體素含量不足,造成試管嬰兒失敗與早期流產。黃體素不足,過去認爲並無明確原因,只被當成「體質」問題,臺大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美州與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婦女腸道中的「無害梭菌」,會影響黃體素代謝,造成不孕。
研究團隊以在臺大醫院接受冷凍胚胎解凍療程的14位婦女爲對象,年齡在30至40歲間。陳美洲表示,研究證實,無害梭菌與黃體素代謝直接關聯,婦女體內帶菌,可預期黃體素濃度下降,且在小鼠實驗中,也發現抑制無害梭菌會提升小鼠體內黃體素濃度。目前研究團隊持續收案,要了解無害梭菌在一般女性、不孕症婦女的盛行率爲何。
陳美州表示,據臨牀觀察,無害梭菌帶菌的風險因子,包括肥胖病人、40歲以上較年長女性、具月經異常病史者,不過其關聯性與因果關係,仍須進一步調查。至於治療,若經檢測腸道菌叢,發現具無害梭菌的女性,可在醫囑下使用黃體素補充藥物,包括口服、陰道栓劑或注射等不同形式,且可能需要多種藥物同時使用,提升體內黃體素濃度。
「抗生素殺菌是可行治療方式,但好菌、壞菌都殺,未必是最好作法。」陳美州表示,若針對體內帶有無害梭菌的女性,直接投以抗生素,恐破壞腸道菌叢,但若體內無害梭菌比率高,殺菌是可行做法之一,仍需進一步研究。另外,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菌種多樣性,降低壞菌比率,亦是策略之一。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江殷儒表示,要找出病人身上是否有無害梭菌,研究上可用次世代基因定序分析,不過花費金錢較多,分析時間長,必須數個月甚至一年才知道結果,無害梭菌具特定基因,可據以發展PCR檢測,與新冠肺癌快篩機制相同,不僅檢測費用便宜,也能在短時間確認患者是否帶菌,供臨牀醫師決定後續治療方式,
此研究於今年11月7日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腸道微生物(Gut Microbes)」。陳美州表示,腸道菌叢共有數億支細菌,團隊除持續增加收案外,也正研究除無害梭菌外,是否有其他腸道菌與黃體素代謝有關,或互相影響造成不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