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燦得呼籲關懷長者 自曝最怕被叫這個稱謂

蔡燦得今出席活動。(盧禕祺攝)

蔡燦得今出席活動。(盧禕祺攝)

蔡燦得今在活動上呼籲大家關心長者。(盧禕祺攝)

蔡燦得2日爲果陀劇場祖孫牽手・玩美城鄉 - 30家鄉認養活動」擔任活動大使,她分享從小家裡只和爸媽,很少機會與長者相處,5歲開始拍戲,在片場都是阿姨叔叔,她對這些長輩心生敬畏,他們都會說「過來叫人」、「聲音大一點」,因她聲音咬字常黏一起被指責說話不清楚,或音量控制不好,太大聲都會被認爲不禮貌,所以小時候理所當然認爲所有長輩都在找麻煩。

當她大聲叫「阿姨早安」,對方又說「叫什麼阿姨,叫姊姊」,讓她不知所措,「我現在快要可以感同身受了」,笑指43歲的自己希望別人叫她姊姊不要叫阿姨。今現場有許多國小小朋友同歡,蔡燦得自嘲對他們來說自己是個阿姨,她事後說:「其實我到現在都還很不適應(被叫阿姨),我希望大家永遠都可以叫我姊姊。」

隨着年紀增長,她漸漸瞭解與長輩相處的方法與邏輯,需要透過交流與溝通,多付出一點耐心才能拉近距離,關係纔會更和諧。她爸爸5年前過世,60多歲的媽媽現在一個人住,媽媽對3C不是很在行,常問她啼笑皆非的事,比如「我的臉書跟妳的臉書一樣嗎」?她後來教會媽媽使用3C,「媽媽現在已經會在臉書標籤人了,接下來還要教她玩IG」。

她並分享昨在超市見到年輕店員顧客奶奶的互動,她提到,當時結帳櫃檯大排長龍,年輕店員不斷重複問:「發票要不要印?」但奶奶似乎聽不懂,一直反問:「蛤?」直到其他客人上前解圍:「她意思是妳要不要發票?」才化解衝突。蔡燦得坦言,能理解雙方溝通的障礙,但當下她很怕自己的媽媽在外面也發生這樣的狀況有點於心不忍。

果陀劇場成立至今30年,製作超過70齣戲劇作品,始終堅持創作信念,與每位看戲的觀衆分享舞臺上的美好。2005年起與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共同合作活化歷史」,爲紐約引進的藝術方案,募集60歲以上的長輩,用戲劇帶領其展現生命風采,並開啓兩代生命對話,說出動人故事,爲臺灣開創出跨世代溝通的另一種可能性

「活化歷史」在臺灣至今行有13年,已服務過3萬多位長者,與135所學校合作,並完成10出以長者與孩子演員的戲劇作品。「活化歷史」是生命教育課程,在家庭能親近彼此的距離,到了社區則能獲得多元回饋,讓更多孩子學習互重而珍惜、更多人有面對「老」的勇氣

「祖孫牽手・玩美城鄉 - 30家鄉認養活動」將結合當地風俗、歷史等文化特色,並以發掘地方長者的生命經驗目標設計課程內容深度連結地方的人們與土地,喚醒在地文化,讓歷史傳承的意義留在孩子心中。認養活動將以羣衆線上募資方式,爲每個專案募集50萬元的啓動資金,預計在全臺灣完成30個跨世代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