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聚焦|養老照護新職業涌現,專業人才缺口大

(原標題:財經聚焦|養老照護新職業涌現,專業人才缺口大)

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 題:養老照護新職業涌現,專業人才缺口大

新華社記者劉芳洲、吳振東、張海磊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向社會發布一批新職業、新工種,其中,在養老護理員職業下增設了社區助老員、老年助浴員2個工種。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97億、佔比21.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7億、佔比15.4%,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從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享、老有所樂,近年來,養老行業呈現新需求、新變化。記者走訪上海、湖南、四川等地瞭解到,隨着養老服務的細分和專業化,養老領域出現更多就業增長點。業內專家建議,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規範職業技能標準,多舉措提高從業者綜合素質。

破解養老難題 新職業不斷涌現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九如城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護理員張波近日來到家住洪雅縣洪川鎮的劉爺爺家,爲其提供助浴服務。

76歲的劉爺爺腦溢血後部分肢體偏癱,同時患有一些基礎性老年病。“要先測量老人生命體徵是否平穩,再進行助浴,其間也要隨時關注老人的狀態。”他說。

“現在天熱,洗澡是個大問題,多虧了他。”劉爺爺說。

洪雅縣九如城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護理主任王東梅介紹,上門服務的護理員至少要經過3至6個月的培訓並取得專業護理員證書,助浴過程中給老人翻身也有規範的手法,避免二次傷害。去年6月公司成立居家服務部,目前每天有六七十單,包括營養餐配送、功能維護訓練、助浴等業務。

上海市普陀區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員李穎芳(圖左)與社區醫生一同爲老人做照護需求評估。新華社記者吳振東 攝

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對從業者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養老顧問等在內的一系列領域更細分、專業性更強的新職業應運而生。

上海是全國最早推行養老顧問制度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底共有養老顧問點6988個,養老顧問人數達1.03萬人。

“很多有養老需求的老人,對政策等常有困惑。我們通過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諮詢,爲他們解讀推薦合適的養老資源,幫助老人更精準、更便捷地對接所需的服務。”上海市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養老顧問黃麗說。

專業化、精細化人才缺口較大

記者在多地採訪瞭解到,隨着養老需求不斷變化,專業化、精細化人才缺口仍然較大。

上海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據上海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部門聯合發佈的數據,截至2023年末,上海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68.05萬人,佔戶籍總人口37.4%。與之對應,上海市養老護理員總數約爲6萬人,存在較大缺口。

今年1月,上海發佈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養老護理員位列其中,可享受上海市人才引進等政策支持。

“當前以護理員爲主的養老服務技能人才多爲中老年人,青年人較少;養老社工、健康管理師等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存在不足;由於培養時間長,養老服務經營管理人才也較缺乏。”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說。

“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綜合管理人員,既懂法律法規、標準規範,又懂採購等工作。”長沙市天心區社會福利中心負責人陳琪說。

同時,記者走訪一些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發現,市場上養老專業人才供給存在“供不應求”現象。“行業人才很吃緊,養老專業的畢業生在擇業時,有時會有多家企業來搶1個學生。”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教師潘國慶說。

上海市北職業技術培訓中心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一線養老護理員緊缺,培訓中心每月會開展2至3個養老護理員初級班培訓,學員基本上結業證書還沒拿到,已經被各類機構預訂。

提升從業者素質 推動行業規範發展

隨着養老從業者成爲就業市場上的“新星”,規範服務標準、提升服務質量成爲必須。多名採訪對象指出,應通過提高專業技能、規範培訓、建立標準等方式提升養老行業從業者的綜合素質。

——出臺與新職業、新工種匹配的職業技能標準。長沙市民政局三級調研員李紅輝說,社區助老員、老年助浴員等新工種的出現,表明養老行業走向精細化是趨勢,應儘快出臺完善新的職業標準,這對專業人才培養、從業者未來職業規劃與成長等非常重要。

記者瞭解到,部分地區已先行出臺了地方性標準與規範。今年7月,由上海開放大學聯合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等單位共同制定的《陪診師從業技能要求》《老年安寧療護護理員培訓規範》《居家養老照護師培訓規範》團體標準正式發佈。這些標準由各養老機構和中介自願採用。

——通過加強學科融合等方式,提高專業技能和實際需求的匹配度。湖南阿默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三香建議,高校養老專業應將醫學課程更多地納入課程體系。“擁有更多的臨牀護理經驗,有助於養老護理員未來的職業發展。”

——多舉措提升從業者社會認可度,提升行業吸引力。吳玉韶等建議,可從提升人才素質能力、健全人才評價機制、完善保障激勵措施等方面入手,吸引廣大青年投身養老服務業。應引導養老服務機構建立基於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健康薪酬制度。通過優化崗位配置、健全人才使用機制等方式,強化養老服務人才的使用管理,持續爲養老服務業注入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