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蔡總統,我寧可說是「人民主體萬歲!」
▲臺灣解嚴30年來,爲華人世界示範了民主自由的可能性,社會風氣自由、展現活力朝氣。(圖/《鏡週刊》提供)
這樣也好,不然,藍營面對從戒嚴到解嚴的一連串過程,若沒有全盤的、根本的反省論述,的確相當尷尬。
然而,從黨外時期到民進黨,從批判、反抗到執政,扮演批判戒嚴,推動解嚴角色的歷程,則讓民進黨佔盡了「論述優勢」。
解嚴30年,舞臺還是民進黨的。
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爲蔡英文總統的「解嚴30」談話,她的核心論述「臺灣主體性應該是朝野共識」,說得並不精準,高度也不夠。
只因爲,她還是把「解嚴30」當成了政治語言,當成了民進黨一貫的「解嚴論述提款機」,使得論述的延展可能性,被壓縮到了政治的範疇。
但事實上,「解嚴30」的意義,早就超越了政治。
「臺灣主體性」是政治語言,但「解嚴30」衝擊最大的固然是政治領域的民主化,然而對社會造成的效益,卻是政治的退卻,人民生活領域的昂揚!「臺灣主體性」實不如「人民主體性」來得更全面。
要講「臺灣主體性」,那就不免要問:誰來界定這臺灣主體?是民進黨?是國民黨?是贏得中央執政的政黨,還是總統?這「臺灣主體性」要不要披上中華民國外衣?臺灣主體性是全面化認同,抑或,只是區隔共產中國的打壓?臺灣內部若有人不認同,是否就要被打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呢?
每個問題,都有政治情緒。
我的觀察是,「解嚴30」迄今,最大成就:臺灣爲華人世界示範了民主自由的可能,以及,由於這樣的民主自由,而帶來的最廣闊,最具潛力的生活發展性。唯其如此,我們纔有爲這體制奮鬥,爲這種生活方式而奮進的理由。
「解嚴30」的週休假日裡,我走進北市東區的巷弄裡,看到一家又一家的小店,一間挨着一間開。景氣不是很好的訊息比比皆是,有些店面明顯空在那,招租的牌子有迎風納雨的滄桑感。可仍有許多店家,爭先恐後插旗巷弄。不少店,生意還真是不錯!
穿過好幾條巷子後,我的第一印象是:很Life Style。沒錯,這些店家都可以放在Life Style的概念下,籠統稱之。美甲小鋪、咖啡點心、自釀啤酒、歐陸美食、無菜單小店、各式私廚、日本料理、韓國燒肉,清酒葡萄酒威士忌專門店、風格服飾、SPA、瑜伽等,店都不算大,但前仆後繼的撐起一股非常獨特的巷弄韻味。
我說,那是臺北的風味。巷弄之間,盡是生活的悠閒。散步其間,皆屬風格的洋溢。
沒錯,這便是臺北的韻味。在解嚴30年後,人們在自由,開放,多元的氣氛下,逐步摸索出的一種新的,屬於更多人味的,自在生活的方式。
我在這樣的巷弄裡,可以看到一家人隨意踱步,可以看到異性戀者恩愛牽手,可以看到同志戀人十指緊扣,可以看到三代家族扶老攜幼闔府光臨,可以看到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在這座城市裡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發展。他們可以不必在乎政治的訴求,可以不甩嚴肅的論述,只在意自己要的價值。這種閒適感,這種「我纔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帝力於我何有哉的自得感,取決於臺灣「解嚴30」的核心價值:人民,纔是主體!
「臺灣主體性」,有在地的歸屬感。不過也有強迫少數,壓逼個體必須認同的威脅感。反之,「人民主體性」,則是人人皆爲自己的主人,可以爲自己要的生活方式而奮戰,他人無須過問。
「臺灣主體性」,可能趨向民主,亦可能趨向專斷。然而,「人民主體性」,人人是主人,亦人人是自己,民主精神盡在其中矣!
這纔是「解嚴30」的真諦:你,我,每個人,都在爲自己要的價值選擇而努力!
好文推薦
蔡詩萍/政權是否文明,從對待少數看得出來
蔡詩萍/沒有備妥方案的執政者,令我冒汗
●蔡詩萍,學政治,喜歡文學、藝術與文化。對事物的觀察,總試着保持相對獨立的位置。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