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GenAI前進校園 機會與挑戰

針對生成式AI工具 提供使用指引 圖/經濟日報提供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已迅速成爲教育領域中的變革性技術,然而不論是教育工作者或學生,在使用這些工具時,也應瞭解其侷限性和潛在負面影響。

GenAI可用於提升教育體驗,包含協助課程設計、創造更多生動有趣的學習資源,例如:教育部因材網結合GenAI,開發自然探究、自主學習及學科領域等學習夥伴功能,並即將開放全國中小學師生使用。GenAI不僅減輕一線教師工作負擔,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專注於提供優質的教學,同時也讓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將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生。

然而,隨着GenAI愈來愈人性化,不少教育工作者擔心學生可能會利用這些技術作弊,例如:教育部主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閱讀心得寫作比賽」,有分區的評審審件時,發現部分參賽者疑似以生成式AI撰寫文章、新北市某高中舉辦「師生美展」數位繪圖製作類第一名作品,遭學生和網友質疑是以AI繪圖產製,此類參賽作品疑似以生成式AI完成的質疑風浪,層出不窮。

爲了解決這項挑戰,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作爲中小學教師在增能、設計與實施數位教學時的重要參考。在數位素養篇章中,第四個主軸即特別提及數位內容識讀與創作,在利用GenAI創建內容時應避免觸犯版權,須謹慎地將其內容作爲教學參考或輔助之用,並鼓勵學生在實作體驗中展現對資訊評估、批判與反思的能力,判斷人工智慧提供資訊是否正確、是否存有偏見、是否違背基本人權等。

不少大學也針對生成式AI工具,提供相應的使用指引,例如:國立師範大學指引中提及學生可以如何使用生成式AI,包含課業學習時,可以請AI先將文章重點整理,提高學習成效,也可以請AI補充多元觀點,完善知識體系。在作業報告的部分,可以利用生成式AI提供初步的方向及文章架構規畫,若文章有部分內容是由AI生成初稿,則應於適當處明確標註引用來源、生成頁數範圍資訊,針對如何在學術文章中正確引用生成式AI內容,國立臺灣大學相關因應措施中則有更多詳細說明。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展,愈來愈多人瞭解這項工具帶來的便利性,然而其潛在影響也不可忽視,可以歸納三點注意事項:

一、明訂使用目的:使用生成式工具前應有明確想獲取的目的或內容,才能具體提問,也讓AI可以正確理解問題並提供有價值的回覆。獲得回覆後,除自行查證外,也建議多與老師或他人討論,以多方查證內容是否屬實。

二、正確引用:以生成式AI生成的內容,應於適當處明確標註生成範圍資訊,詳細標註方式可參閱APA、MLA、Chicago Manual Style等各引用格式之規定。

三、避免過度依賴:即使生成式AI帶來極大的便利,仍須擁有正確的使用觀念,應將生成的內容或作品,透過自行咀嚼、消化,結合個人分析和思考,轉譯成我們自己的知識,進而產出更具價值的內容。

師生間亦可事先溝通工具使用規範,透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可以正確運用AI獲得多元新知,在提升教學品質的同時,增進學習成效,讓我們可以隨着生成式人工智慧不斷進步,也真正的惠及學生、教師和整個社會。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數位創新人才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