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40年前電影?爲過審閹割事件尺度,真實歷史魔改超級英雄片?

上月院線電影的又一大慘案。

國際大導+大明星陣容+好萊塢經典題材=?

上映一週票房還不到五百萬人民幣。

怎麼回事?

但Sir去看了之後發現——

它可能是近年來爲數不多,能把所有坑都精準踩到的大片。

如果以後由有演還要拍這類電影。

只需要對着這片,反着來就對了。

盟軍敢死隊

有一說一,這電影可供宣傳的噱頭是真的多。

導演蓋·裡奇。

拍英倫特色瘋批電影的老朋友了,雖然近兩年作品好一部壞一部,但總體水準一直在線,比如前幾年的《紳士們》,今年還改編成了劇,口碑也不錯。

主演有顏值拉滿的“大超”亨利·卡維爾,不過這次沒秀身材。

因爲電影主角團里居然有身材比大超還勁爆的型男。

屬於蓋導特有的男性選角

而女演員,艾莎·岡薩雷斯,那個在《極盜車神》里美得不行的女匪。

僅僅顏值這一塊,電影絕對吸睛。

而故事,是改編自二戰歷史上一次的真實行動,妥妥的歐美主旋律戰爭題材。

在打德國納粹這條線上,歐美導演一貫可以發揮的空間非常大。

更別說,Sir不知道是哪個天才把電影片名“無限制軍團(港) / 非紳士特攻隊(臺)”譯作“盟軍敢死隊”的。

直接能喚起不少老觀衆的童年(痛苦)回憶。

△同名遊戲的原版英文名是Commandos

可是呢?

當這麼些看點加在一起,得到的結果?

豆瓣雖然給到了7分,但票房慘敗。

可不僅僅是因爲出了資源,纔在國內院線遇冷。

而是哪怕在剛上映時,將近6000萬美元的成本,在全球也只拿到了不到2500萬美元的票房。

蓋導又讓投資人血虧到沒臉看。

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

這樣一部潛力具大的電影,讓全球的觀衆普遍看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01

電影故事的底子是真的不錯。

改編自歷史真實存在的“郵差行動”,出自2016年才解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機要文檔。

這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一個秘密行動。

背景是1941年,納粹德國已經佔領大半個歐洲,只有英國隔着英吉利海峽在苦苦支撐。

而當時,英國用以抵抗納粹的大部分物資,都仰賴海上運輸,可是德國的U型潛艇在大西洋橫行無阻,肆意攻擊來往的大西洋兩岸的軍艦、商船,意圖切斷英國的補給線,逼英國投降。

甚至,因爲大量的人員和物資在海運上的損毀,也影響了彼時美國參戰的決心。

在這個關鍵時刻,英國首相丘吉爾決心搞一次特殊行動,打擊德國的潛艇補給,削弱德國的海上力量。

爲什麼說特殊?

因爲名義上,它是非法的。

當時納粹德國爲了避免被英國海軍直接打擊補給線,把補給船停靠在對德國友好但還未參戰的中立國港口。

如果英國直接進攻,無異於對中立國宣戰,所以,必須繞開官方,找一羣“民間人士”去執行任務。

也因爲這種執行任務的風格,有人說它可能是現代各種“黑色行動”的開端。

所以電影一開場就是熟悉的“碼人”——

正在監獄裡坐牢的古斯·馬奇-菲利普斯上尉(亨利·卡維爾 飾)被放了出來。

根據要求,很快組建了一個團隊:

會駕船的,會潛水的,會用炸藥的,會肉搏的,會僞裝的……以及會出謀劃策的。

每個人不光有特殊技能,還都與納粹有血海深仇。

對,熟悉吧。

電影講述的,就是現在已經拍爛了的“英雄集結”這一故事類型在歷史上的真實案例,甚至是源頭之一。

主線目標也因此幾乎明牌:

他們需要僞裝潛入港口,對抗數近上百人的納粹士兵。

然後炸燬補給船,全身而退。

想想看都不可能。

但真實歷史上,這羣人不僅完成了任務。

並且是“零傷亡”。

怎麼做到的?

當觀衆發出這樣的疑問時,也暗示着故事的潛力——

只要好好拍,怎麼也不可能難看……

是吧?

02

對於這樣主線明確,甚至結果明確的故事,想要做得精彩。

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案:

一個是製造意外,不斷給主角團來一些計劃之外的設計,然後通過一個又一個危機,刺激觀衆的興奮點。

用大量的改編,做出一種高潮迭起,險象環生的效果。

像大部分主流創作一樣。

而另一個,相對非主流。

用“酷炫”,用尺度,用奇觀,甚至用想象力,去增加故事可看性——

比如更血腥的場面,更殘忍的敵人,更離奇的角色設定等等。

用更感官的刺激,去遮掩主線的平淡。

《盟軍敢死隊》顯然更站後者。

尤其是,想把大量的奇觀放在感官刺激的“爽感”上。

比如一開場就給足:

前一秒還是盛氣凌人的納粹軍官。

後一秒就讓北歐壯漢一刀把納粹軍官割喉,然後一刀一刀肉搏,像狩獵一樣連着捅死其他人。

另一邊,團隊其他成員用消音衝鋒槍,像打遊戲一樣輕鬆殲滅眼前的納粹小隊,甚至面對德國軍艦,也能直接用蛙人放炸彈,一把掀翻。

可以說,導演就差把“超級戰士”都寫在主角團的腦門上了。

同樣的情況,在營救同伴的一場戲上覆制了一遍。

(真實歷史上沒有這段)

四人團跨海突襲一座納粹重兵把守的監獄。

北歐壯漢拉森直接用弓箭開路,又準又狠,連同伴都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於是,又是一場屠殺。

對,四人潛入營地,然後用弓箭+消音衝鋒槍,輕鬆屠殺幾十人。

用滿地的屍體,驗證主角們的超級戰力。

然後?

然後是電影主線,大家到了目標港口,把同樣的場景又繼續複製了一遍。

again。

弓箭,消音手槍,衝鋒槍,穿着納粹軍官服的僞裝,然後一路殺殺殺。

刀刀見血,槍槍斃命。

子彈像長了眼睛一樣,他們幾個人偷襲殺了幾十人,打垮了上百人。

直到結尾,當他們把納粹補給船用拖船從港口拉走後,主角團才和納粹們發生了實質性的交火。

看似是兩邊隔海對射。

但除了其中一個小哥的肩膀被打中外,其他人毫髮無傷。

對,全程火爆,無驚無險。

可能有人會說。

真實歷史上他們就是沒有傷亡呀?

是的,這麼拍是符合了真實歷史,但這麼拍的電影,誰tm願意看啊。

說主角團設定裡,各有特長,但細看你會發現,除了秀肌肉的北歐壯漢,其他人的特點,只是存在設定裡“工具箱”。

有人會開船,所以他們就能駕着船在海上穿梭十幾天,提前到達目的地。

有人會潛水,有人懂炸彈,所以他們可以在港口各種幹掉敵方的船隻,軍艦。

但除此之外,怎麼做的?

大家上了岸,拿着消音武器,都成了能以一擋百的“英國隊長”,像最後的戰鬥戲,Sir就沒有認出受傷的小哥是誰。

電影幾乎完全放棄了人物塑造。

沉溺在了我們英國特工牛逼壞了的敘事裡。

甚至爲此閹割了本身的尺度。

怎麼說?

在英國隊長這條線外,還有女主斯圖爾特(艾莎·岡薩雷斯 飾)色誘港口管事的納粹軍官魯爾,干擾港口布防的故事線。

電影給到了雙方的虛與委蛇,用臺詞明說,魯爾是個危險人物。

還用被吊起來虐待的黑人女性,魯爾面色坦然地洗手上的血的場景,暗示魯爾是個性變態。

但這樣一個危險的角色,在電影中直接被“浪費”掉了。

而且是戛然而止的那種。

他一開始被斯圖爾特引誘,和她一起參加變裝舞會,但在舞會上通過斯圖爾特的唱歌用詞,判斷出對方不是納粹,是猶太人。

到這裡,非常好。

然後他默不作聲,按計劃,把斯圖爾特帶到了自己的房間裡。

看着房間紅燈與刑具,可以說,這是電影裡主角團隊面臨的最大危機——

雖然外邊英國隊長們戰無不勝,但此刻身在敵營的斯圖爾特要怎樣脫身?

她會遭到怎樣悲慘的傷害?

但是啊。

導演直接一個滑跪,告訴你:

危險,怎麼可能!

下一個鏡頭。

斯圖爾特小姐就妝容完整,毫髮無傷地坐着車出來了。

不僅出來了,還趁魯爾當面拆穿她的時候,用小手槍打死了魯爾。

再然後,被一旁埋伏的戰友直接奪車救走。

emm……完全無法理解。

Sir不是說一定要在這裡剝削到女性,而是包括主角團在內,連一點痛感和傷害都不給的故事,哪怕再符合真實。

終究是浮於表面。

看得出來,爲了“郵差行動成員無一傷亡”這個目標,導演已經盡力在編了。

甚至因爲要符合原型人物的生平經歷,只能各種製造“假危機”。

有意外?趕快掐死。

有衝突?立刻打斷。

還不符合歷史怎麼辦?

那就用力改,盡力圓。

實在沒有辦法了,把電影的最大反派,變成了國內面對希特勒想投降的失敗主義者們。

彷彿就像有一隻無形的手握住了蓋·裡奇的喉嚨:這些可都是我大英的英烈,你可得好好拍。

畢竟,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可能是因爲有這樣那樣的顧及。

或者是一種憋不住的民族自尊心。

導演改着改着,就有了這樣一個人均超級英雄,各個英國隊長,肆意虐殺德國鬼子的電影。

以前Sir總是笑中國有抗日神劇,有褲襠藏雷,手撕鬼子,有橫店一年死上億日本兵的神蹟。

但西方的抗德神劇,居然也步了中國影視創作者的後塵。

可是,就像我們嘲笑抗日神劇一樣。

不論是國內國外,東方西方。

早就過了一個需要靠虐殺來打雞血的年代了。

03

當然Sir並不是說《盟軍敢死隊》就是絕對的爛片。

除了技術層面沒掉鏈子之外。

它至少比抗日神劇有一點好的,就是它沒有那麼“正襟危坐”。

它依然保持着蓋·裡奇的作者性。

而這。

也是國內觀衆還願意給予其更多寬容,給到7分的原因。

舉例來說。

或許是英國廣電對於英烈的審查太嚴苛,逼得蓋·裡奇也只能給裡面塞各種私貨玩。

比如大名鼎鼎的007。

歷史上,主角古斯·馬奇-菲利普斯被廣泛認爲是007系列小說的作者伊恩·弗萊明創作007的原型參考。

所以電影也惡搞了一把當時正在海軍情報局工作的伊恩·弗萊明。

他這介紹自己的樣子,和詹姆斯·邦德如出一轍。

同樣的作者性還有電影中對於“英國文化”的自信。

有正經的主旋律。

比如丘吉爾所代表的英國在二戰中拼死抵抗希特勒的正義之聲。

比如對女性主角戰鬥力的正面展示,美豔果敢,槍法驚人。

比如主角與非洲當地抵抗軍頭領迅速熟絡的原因,是雙方都在貴族學校伊頓公學讀過書。

當然也有更“英倫”的惡趣味。

比如被營救的小夥伴乳頭被夾的虐待造型。

比如船艙裡的gay味濃厚的打情罵俏,讓後邊伊頓二人組的惺惺相惜,眼神都有點怪怪的。

但。

填充再多的私人趣味,也掩蓋不了故事平庸乏力的事實。

導演爲了還原這個真實的英國傳奇行動,在真實和虛構的取捨上做了大量的搖擺。

爲了主旋律的表達,拼命真實的一面上去靠攏。

圓來圓去,來回找補的樣子像極了很多熟悉創作者。

總結就是,還不如拍紀錄片。

其實,抗德神劇爲什麼在很多人眼裡比抗日神劇高端?

直接舉最出名的那個例子:

同樣是神劇,昆汀的《無恥混蛋》就直接扔掉了真實的包袱。

不僅在尺度上直接放飛,讓主角團各種棒打,虐殺,割頭皮無所不用其極。

更離譜的是,它直接在故事結尾裡,能把希特勒都當場打死,魔改歷史。

妥妥的神劇嘛。

但有什麼關係呢?

電影一開場,當瓦爾茨拿出那個離譜的大煙斗的時候就暗示了故事的諷刺意味。

更別說後邊穿着超人披風造型的希特勒本勒了。

尤其是相比於《盟軍敢死隊》的票房對比。

2009年的《無恥混蛋》用差不多的預算(7000萬美元),拿了3.2億美元的票房。

不論國內的豆瓣,還是國外的IMDb,大家一致叫好,堪稱口碑和市場雙豐收。

這恐怕還是驗證了之前所說的全球影視行業都在衰退的這個大背景。

當忌諱越來越多,當顧慮影響了創作,連國外的創作者也開始自我侷限。

可不就只能反覆生產雞肋了嘛。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主旋律故事逐漸落伍能夠理解。

偏見消解,價值祛魅。

可連娛樂大衆的神劇,也開始變得無趣。

那是上一個十年的我們,終究沒有能預料到的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