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南太島國不願被日本“安排”

來源:環球時報

日本召集的第十屆“太平洋島國峰會”於7月16日至18日在東京舉行。18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重彈老調,聲稱需要維護和加強所謂“自由開放的、基於規則的秩序”。而在日本主導下,會後發表的地緣戰略意味頗濃的聯合聲明則渲染“地緣政治環境的複雜性”,甚至含沙射影地加入了反對“意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爲”的言辭。

不過,本次峰會聯合主席、庫克羣島總理馬克·布朗態度鮮明地表示,地緣政治競爭根本不是太平洋島國的關注點。他指出,發展經濟、應對氣候變化,這些纔是太平洋島國真正關心和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他對一些西方媒體和援助國以地緣戰略主導同太平洋島國關係的做法表示明確的反對。他指出,很難把中國看作是什麼“威脅”。

在歷史上,日本曾對南太平洋島國進行過殖民統治、奴役和掠奪。尤其是在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實施“南下戰略”,侵佔南太諸島,建立軍用機場、部署軍事設施,強迫南太民衆充當炮灰,給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帶來災難性的破壞。戰後,日本打着“積極和平主義”的旗號,欲藉助援助外交手段改變其在太平洋島國的形象,爲其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等企圖構建“票倉”,同時屢次突破“和平憲法”對其軍事能力的限制。首次於1997年舉行的“太平洋島國峰會”就是日本在南太地區推進其外交戰略的重要工具。

近年來,美國大力推進其旨在遏制、破壞中國和平發展的“印太戰略”,將太平洋島國地區作爲其與中國“角力”的競技場。日本則聞風而動,以“遏華”“反華”作爲其對太平洋島國政策的重要主題之一。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就開始同太平洋島國開展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南太島國曾飽受西方列強的殖民與剝削,經濟發展落後。針對當地經濟的現實情況,中國通過援助、合作、投資等方式,着力幫助當地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升級公路、橋樑、港口、機場和互聯網設施,大大改善了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中國還幫助南太島國建立和改善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設施,創造就業機會,進而穩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特別重要的是,太平洋島國在遭受西方殖民統治期間,社會管理與治理體系嚴重缺失,造成其獨立後在社會治理方面的能力不足。在應對暴力犯罪、社會動亂等問題時,當地警務力量往往捉襟見肘,難以爲繼。對此,在島國警務部門的邀請下,中方幫助培訓當地的警務力量,提供警務執法設備的援助,進而提高和加強了島國警務部門的執法能力,維護了社會穩定與秩序。事實證明,通過與中國的警務合作,一些島國的治安情況取得了顯著進步。

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善,社會治安的向好,這一切爲太平洋島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互利合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布朗毫不掩飾他對中國的讚賞:“當別的國家袖手旁觀的時候,是中國對我們施以援手。”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正在改變當地貧困落後的現狀,而島國政府和人民則視中國爲可以信賴的好兄弟、好夥伴。與西方國家爲援助附加政治條件不同,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秉持“四個充分尊重”根本原則,即充分尊重島國主權和獨立,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島國意願,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充分尊重島國民族文化傳統,堅持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充分尊重島國聯合自強,支持島國落實《藍色太平洋2050戰略》,爲建設一個和平、和諧、安全、包容、繁榮的藍色太平洋作出貢獻。

而本次東京峰會上,日方以援助爲誘導,企圖將自己的國家意志和戰略意圖強加在島國政府和人民身上。事實上,太平洋是各島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唯一空間,日本向太平洋持續排放核污染水,正在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危害島國人民千秋萬代的福祉,這纔是單方面改變太平洋生態現狀的嚴重行爲。日本原本希望在峰會聲明中加入島國同意日本排污行爲的內容,然而島國領導人表示強烈憂慮,要求日本給出“有科學證據支撐的反饋”。日方聲稱希望和太平洋島國一起“走向未來”,但顯然島國政府和人民決不願意被引入這樣一個在覈污染威脅下的未來。(作者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