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打天下,不光靠蒙古騎兵,駙馬千戶制度更具殺傷力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英美遊園情字數:4922,閱讀時間:約13分鐘

1212年秋,成吉思汗率軍攻打山西,在墨谷口之戰中用伏兵全殲來援的金軍後圍攻西京大同府,據《元史》所載:“復攻西京,帝中流矢,遂撤圍。”

但此記載有幾個疑點:首先《金史》和《元史》均未記載此戰中蒙古軍具體損失,也沒有相關的封賞①,可見這一戰打得並不是很慘烈;蒙金戰爭初期,成吉思汗作爲一國之君跑到前線攻城並不罕見,1213年蒙古三路掃蕩華北時,他本人攻克的城市只算被記下名字的就有二十八座②;要養傷也不至於返回蒙古,不久前用來避暑的降將劉伯林所駐紮的威寧就足矣。

在蒙古建國初期需要用戰利品穩固從瓦解的氏族社會中帶出來的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無功而返的,至少也要像1211年中都解圍時向金國勒索物資;到了滅西夏前夕,六十五歲的成吉思汗從馬上摔下都能帶傷打了兩年的仗。

綜上所述,成吉思汗雖然被流矢射中,帶着大軍返回卻另有原因——一切都要從蒙古諸部與周邊勢力的關係說起。

早在蒙古統一之前,臨近周邊定居國家的部落就與該國有較多的政治與文化交流。例如克烈部與西夏③,乃蠻部與西遼,塔塔兒部、汪古部與金國。

汪古部的族源複雜,總體屬於祖上來自西域或漠北的突厥語族與蒙古語族長期融合形成。其前身是唐西突厥的沙陀部,安史之亂時西州與中原斷絕聯繫,沙陀先後依附回紇與吐蕃,都因不堪忍受橫徵暴斂而輾轉三千里到寧夏歸唐,被安置在雲朔二州,兼任陰山都督,從此以陰山爲基地生息繁衍,無論是文化習俗還是形貌都保留了中亞突厥語族的特點,又因靠近中原文化較高,在遼代被歸爲白韃靼。而“汪古”一詞據說意爲界壕或長城,因爲金朝守護界壕而得名。

遼金之世汪古部首領被授予詳穩、北平王等爵位。金章宗明昌年間,朝廷爲了防禦北部邊患,先後遣使加繕北方邊防各堡的女牆副堤④。其中淨州以北的金界壕由汪古部首領駐守,擁有雄厚的軍事實力。此外金廷還將汪古部劃爲乣軍的一支,配備了精良的武器裝備。

1204年,乃蠻部太陽汗畏懼鐵木真的崛起,就想到有特殊親善關係的汪古部,遣使邀請臨近長城的他們一起東西夾擊蒙古,但目光長遠的汪古部首領阿剌忽失·惕吉忽裡將使臣綁給鐵木真以投誠,並奉酒六尊,將乃蠻部的計劃全部道出,約定同徵太陽汗,之後更是在預定時間之前趕到。於是鐵木真“乃約世婚,敦交友之好,號按達忽答(結拜兄弟和親家)”。

從軍事角度來說,汪古人由於是最早依附蒙古的乣軍部隊,也被視爲蒙古軍。作爲依附金國的遊牧民族脫產職業部隊,乣軍雖然戰鬥力不及遊牧民族的部衆⑤,但仍能爲人數處於劣勢的蒙古帝國帶來一定幫助,日後其他乣軍部隊也逐漸加入蒙古,反過來對付從前的效忠對象。

從地理角度來說,汪古部位居草原和中原之間,地處東西南北交通的交匯點,對控制漠北諸王至關重要。汪古部因此在蒙元時期受到黃金家族的優待,統治今內蒙古西部地區長達160多年,直到明代俺答汗率雲碩布部來到陰山之前,汪古人一直駐牧陰山。

除了世尚公主之外⑥,首領還先後被封爲高唐王、覦王和趙王,與宗室並列爲最高王爵,可以參與全國的軍國大政,有權與皇室分享政治經濟特權。還設立了王傅府和其他機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領地統治制度,日後元朝平定漠北諸王反叛,維護國家統一就有汪古部的一份功。

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後組織新的行政體制,把封地賞賜給親屬和功臣,實行封建制度,旨在確立新的社會經濟關係,統一國家的形成促進了政治上的統一、部落分散性的消除、經濟文化的發展、草原人民地位的提升與統戰價值的提高。⑦建國後昔日的蔑兒乞、塔塔兒、泰赤烏、克烈、乃蠻等大部落集團全部消失,部名僅用於某些個人身上。但成吉思汗在打碎舊的氏族部落將其編入千戶時,並未完全放棄部落聯盟,反而用族裡的女性與功臣的聯姻在帝國內部建立了一個小型聯盟並納入千戶中,這些駙馬的部族被允許保留原組織,首領兼任千戶長與本部落長。

成吉思汗建國時分封了八十八功臣九十五(《蒙古秘史》)/六十五(《元史·朮赤臺傳》)千戶。實際上蒙古的千戶多爲虛數,每戶平均人口恐怕也達不到十人。萬戶實際人數下限可達三千人,七千以上就能算上等;只需三百兵力就能稱得上下千戶。⑧雖然這是入主中原後的記錄,但蒙古軍注重先例,尤其是軍隊編制完全依照成吉思汗所定製度,可以猜測蒙古初期千戶也是按這種方法劃分。

又據《蒙古秘史》列出的九十五千戶表,多按照氏族編成,可見不是每個千戶都能湊上千人。⑨秘史表裡超過一千戶的功臣只有按陳、孛禿和阿剌忽失⑩,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給予汪古部的獎勵不可謂不豐厚。

遊牧領袖可以通過姻親關係來鞏固權力,將部下變成女婿就是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既能體現出尊重,也能提升其政治地位,還保證其忠誠。成吉思汗就利用這一條義務和情感紐帶,將汪古、斡亦剌惕、畏兀兒和哈剌魯等遊牧或半遊牧民族兵不血刃地納入治下,繼而保留其領地和屬民,將世代聯姻一直持續到元朝建立後。

成吉思汗建國後封弘吉剌部、亦乞烈思部於其東南,汪古部在西南,斡亦剌惕部在正北,在南伐西征中發揮很大作用。根據草原習俗,這些出嫁的女兒們得以接管丈夫的部落資源,既可以充當成吉思汗的線人,也可以成爲丈夫的政治顧問,而她們的丈夫在帝國中獲得政治權利。⑪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帝國建立後蒙古女性的地位相對較高,但遠達不到男女平等的程度,成吉思汗更無真正意義上的平衡思想。參考冷研《公主可以監國、女人可以上陣,蒙古帝國的女性地位真這麼高嗎?》

蒙古帝國重視商貿,成吉思汗通過將女兒扯扯亦堅下嫁給斡亦剌惕部的亦納勒赤,成功控制北方的貿易路線。接下來就是想辦法利用汪古部和西夏來掌握絲綢之路,對於後者採用武力壓制,前者則憑藉統一草原時的關係進行和親。成吉思汗家族先後有十六位公主下嫁給汪古部首領,歸納如下表⑫:

其中最早的阿剌海別吉(“別吉”意爲“公主”)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她生於12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名意爲“手掌”,這也正好暗示她未來的作用。

1208年,金國新帝繼位,使臣向蒙古宣佈此事,成吉思汗得知新帝是庸懦的完顏永濟,便唾罵說:“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爲之耶?何以拜爲!”表現出爭當中原皇帝的意圖。完顏永濟得知後大怒,企圖待成吉思汗再次入貢時設計殺害。成吉思汗從歸附蒙古的乣軍士兵處得知消息,決意與金朝絕交。

1211年,成吉思汗誓師伐金,從大斡耳朵起兵穿過大漠,在汪古部營地駐夏。阿剌忽失將金界壕關口交給成吉思汗,使蒙古軍順利攻入金境,一舉拿下呼和浩特平原與山西北部。這一舉動在激化汪古內部矛盾的同時贏得了信任,成吉思汗遂與阿剌忽失結爲姻親,將阿剌海賜給他。阿剌忽失辭以年老,推薦長子不顏昔班爲大汗女婿。

汪古部長期以來是由若干千戶和農土組成的氏族部落聯盟,首領作爲聯盟的領袖,地位並不穩定。考慮到阿剌海的出嫁對象內部分爲兩派,叛亂不定,成吉思汗特別叮囑道:

“跳躍的時候是我的腿腳,

偏斜的時候是我的屏倚,

馳騁的時候是我的蹄鐵,

給我怎樣的幫助,

親愛的阿剌海你知道吧?

身體是脆弱的,

但名譽是永遠的。

沒有一個好朋友,

比聰慧還好;

沒有一個惡敵人,

比愚憤還壞。

尊信雖然多,

己身尤可信;

寶物雖然衆,

生命更可愛。

不屈不撓最可貴;

清白行事最有益。⑬

在這段訓諭中,成吉思汗首先強調阿剌海的任務是作爲其分身管理汪古部,隨後提示她即將會面對的風險及應對方法。這些話很快派上了用場:大約在1211年底至1212年夏的某個時間,阿剌忽失奉命歸還本部時,汪古部裡的親金派將他與不顏昔班一起殺害。

此次變故後,阿剌海帶着阿剌忽失的侄子鎮國與不顏昔班的幼弟孛要合逃往金國的雲中地區尋求保護,雲中是大同的別名,此時還在金國治下,更是作戰前線,阿剌海敢往那裡跑,顯然是爲了通知成吉思汗回去平叛。

此時蒙古大軍正在山西一帶作戰,親金派之所以趁這個時候發難,顯然是衝着蒙古軍隊大部已經在與金軍對壘,如果汪古部整體重新投金,就能憑藉優勢兵力兩面夾擊⑭,至少也能分散蒙古主力,減輕金國的壓力。這次叛亂會威脅蒙古帝國的後方,因此成吉思汗不得不讓軍隊盡數返回,隨着主力迴歸,汪古部不足一年的內亂得以平息。⑮

因爲牽扯人數過多,成吉思汗在鎮國的懇求下僅處決了爲首幾人及其族人。無論自身動機如何,鎮國並未被認爲心存反意,因爲據《史集》,弘吉剌部有個部長合勒合-額蔑勒,成吉思汗本打算把女兒嫁給他,但合勒合竟說“你的女兒像癩蛤蟆和烏龜,我怎能娶她?”結果被處死;而在《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的妃子亦巴合在父親叛逃被殺後被賜給功臣朮赤臺時,成吉思汗還強調要尊敬她:“直至到我的子子孫孫,不得中絕亦巴合的分位。”按照這兩個先例,鎮國不敢對阿剌海有任何不敬,何況汪古沒了他還有孛要合在。

總之,鎮國迎娶了阿剌海,被封爲北平王統治汪古,於1216年左右病逝,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聶古臺。隨着孛要合參與成吉思汗西征,阿剌海正式成爲汪古部的監國公主,開始了屬於她的輝煌。

閻復《駙馬高唐忠獻王碑》稱讚阿剌海“明惠有智略。祖宗征伐四出,嘗攝留務,軍國大政,率諮稟而後行,師出無內顧之憂,公主之力居多。”趙珙《蒙韃備錄》也承認阿剌海爲了能夠主持國事不斷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汪古部)其國乃韃主成吉思之公主必姬權管國事。……今領白韃靼國事,日逐看經,有婦女數千人事之,凡征伐斬殺,皆自己出。”⑯1958年,大青山北的武川縣出土了刻有漢字“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的銅印,讓正史中沒有立傳記載的阿剌海首次以“監國公主”的形象出現在考古學界。

阿剌海直接統治了內蒙古的大片土地,影響範圍甚至達于山西、河北、山東等漠南領地。橫跨蒙古、漢和突厥三種文化交匯處,成爲蒙古南下伐金的基地,並與西邊的畏兀兒一起加強成吉思汗對絲綢之路的控制。

汪古部歷來受定居民族文化薰陶,隨着蒙古帝國建立,影響範圍逐漸推進到界牆以南,天山以北、山西北部乃至大部、河北西北部地區都在其勢力範圍下,一座又一座城市在蒙古草原興建了起來,統計如下表:

根據考古發現,阿剌海的城市中有三大宗教建築,可能還包括儒道機構,這種多元文化並存的狀態正是蒙古帝國的顯著標志。這種建城模式後來也被用在窩闊臺的哈剌和林與忽必烈的兩都上⑰。

洪鈞認爲阿剌海“夫死,遂自領汪古部事”是合乎實際的,阿剌海名義上並非漠南監國,只領汪古部政事。但從史書上的片段記述可以看出她的權限不僅限於掌管汪古部事,還要以“懿旨”任命今山西、河北等地的官員。可以猜測,銅印印文中的“河北”是泛指整個華北地區,即監國公主所管的範圍已與後來忽必烈“總理漠南漢地民事”大體相當。在蒙古經略中原方面,“監國公主”阿剌海的地位名義上更勝“太師國王”木華黎。

1217年,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經略中原時,所統諸軍以汪古軍最多。阿剌海更是在1219年獨自派行省不花攻打山西等地,汾州西河縣人李佺帶領鄉民歸降,阿剌海未經木華黎批准就授予李佺汾州左監軍之職,由此可見她的汪古軍是和木華黎分開行動的。

1221年,木華黎率軍南下攻晉陝等地,途經屬汪古封地的昭君墓,阿剌海親自派人“勞王”。⑱汪古軍隊圍攻雁門時,她先後任命降蒙的王兆與劉會的官職。⑲

1224年孛要合隨着成吉思汗西征歸來,成爲阿剌海新一任丈夫,但不影響後者監國之權。

1228年多次出使南宋的王檝“奉監國公主命,領省中都。”⑳。

1236年,窩闊臺將中原諸州民戶分賜給諸貴族,其中包括阿剌海的名字㉑,可見這時還以她的名義代表汪古部。

阿剌海唯一的兒子是受封爲北平王的聶古臺,她讓他娶了拖雷的女兒獨木幹爲妻。聶古臺伐宋時去世於江淮軍中㉒,於是阿剌海精心照顧孛要合的其他子女,視如己出㉓。孛要合死後被追封爲趙王,阿剌海死後也被追封爲皇祖姑趙國大長公主,兩人居住的王城亦稱趙王城(今達茂旗敖倫蘇木古城)。

聶古臺去世後,獨木幹開始主持汪古部的重要事務,成爲阿剌海之後又一位強勢女性。1257年她作爲“皇妹”獲得蒙哥增封的“平陽一千一百戶”的“五戶絲”。㉔又據《西京大華嚴寺佛日圓照明公和尚碑銘並序》,獨木幹曾給著名的海雲禪師加封徽號“佛日圓照”。繼獨木幹之後,還有十幾位皇族或親王公主嫁入汪古部趙王家族。

1372年四月,元代最後的趙王汪古圖與左丞相趙友德歸降明朝,從此蒙古再無趙王,但汪古一名依然長存於世。多年之後汪古又出了一名奇女子,即重振黃金家族的滿都海哈屯。

遍覽阿剌海的一生,她的婚姻生活充滿了政治因素,作爲統治的工具先後下嫁四代汪古首領,可謂榨乾了全部價值——她的權力歸根結底仍來自父權,這一點和封建社會受壓迫的女性沒有實質區別。

參考文獻

①1211年三皇子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一度攻克西京,守將胡沙虎在耶律禿花的追殺下一路逃回中都,但蒙古軍沒有留下駐軍就離去,金將抹捻盡忠隨即收復西京,獲得朝廷嘉獎。可見《金史·抹捻盡忠傳》:“及執中自紫荊關走還中都,詔盡忠爲左副元帥兼西京留守。以保全西京功進官三階,賜金百兩、銀千兩、重彩百段、絹二百疋。”及《金史·循吏傳》:“大安三年(1211),充宣差行六部侍郎,以勞遷本路按察使,行西南路六部尚書,佐元帥抹捻盡忠備禦西京,有勞,召爲戶部尚書,賞銀二百兩、絹一百匹。”《金史》總體記錄比《元史》靠譜很多,但也未記下1212年有何封賞。

②《元史·太祖本紀》:八年癸酉……是秋,分兵三道……帝與皇子拖雷爲中軍,取雄、霸、莫、安、河間、滄、景、獻、深、祁、蠡、冀、恩、濮、開、滑、博、濟、泰安、濟南、濱、棣、益都、淄、濰、登、萊、沂等郡。

③ 克烈部王汗的弟弟札合敢不本名客列亦臺,因少時被西夏人俘虜,日後升任西夏一地區的統治者,獲得“札合敢不”的稱號,他的一個小女兒嫁給西夏皇帝之子(詳見樑松濤、楊富學《<聖威平夷歌>中所見西夏與克烈和親事小考》)。王汗本人也曾在西夏境內躲避乃蠻亦難赤汗。

④《金史·章宗本紀三》:(1200年九月)己未,尚書省奏:“西北路招討使獨吉思忠言,各路邊堡牆隍,西自坦舌,東至胡烈公,幾六百里,向以起築匆遽,並無女牆副堤。近令修完,計工七十五萬,止役戍軍,未嘗動民,今已畢功。”上賜詔獎諭。

⑤1213年,人數處於劣勢的由客臺和哈臺率領的蒙古軍都能在皁河與優勢兵力的以乣軍爲主的金軍精銳打一整夜,一直撐到拂曉時分,最終借風縱火,騎馬馳擊,反敗爲勝。

《金史·宣宗本紀》:(1213年)冬十月……辛亥,元帥右監軍術虎高琪戰於城北,凡兩敗績而歸,就以兵殺胡沙虎於其第,持其首詣闕待罪。赦之,仍授左副元帥……甲寅……大元兵下涿州。

《聖武親征錄》:既而又還諸部精兵五千騎,令怯臺、哈臺二將固守中都。上自率衆攻涿州,命二日拔之。乃分軍爲三道。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韃靼破涿、易,至皁河之西【根據以上兩段記載可見破涿州與至皁河的軍隊並非同一批,時間順序也相反】,欲渡橋,執中方病足,乘車督戰,韃兵大敗。翌日再戰,執中瘡甚,不能出,遣左監軍高乞以乣軍五千拒之……高乞出戰,自夕至曉,忽北風大作,吹石揚沙,不能舉目。韃靼乘風縱火,馳擊之,高乞軍大潰。

⑥《馬可波羅遊記》:天德……此州國王出於長老約翰之血統,名稱闊裡吉思,受地於大汗,然所受者非長老約翰舊據之全土,僅其一部分而已。然我應爲君等言者,此長老約翰族之國王皆尚主,或娶大汗之女,或娶皇族公主爲妻。

⑦蒙古建國前後的社會性質說法較多,一說帝國的建立將蒙古草原從氏族社會推進到早期封建社會,奴隸和奴隸主被牧奴和領主取代,廣大牧奴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氏族時期的哈剌出(牧奴)與孛斡勒(奴隸)在元代以哈剌出的身份延續下來。儘管仍有奴隸制度的殘餘,但從當時的社會視角看畢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可參考烏日陶克套胡《論蒙元時期蒙古社會的土地產權關係》。

⑧《元史·百官志七》:上萬戶府,管軍七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正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三品,虎符。

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正四品,金牌。

下萬戶府,管軍三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四品,金牌。

上千戶所,管軍七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從四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五品,金牌。

中千戶所,管軍五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正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從五品,金牌。

下千戶所,管軍三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從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六品,銀牌。

⑨據《蒙古秘史》,第十一功臣迭該的千戶是由收集無籍百姓編成的(第222節);第十三功臣汪古兒的千戶來自已散失的巴牙兀惕氏族(第213節);第二十五功臣察合安兀阿(當時已死,由其子掌管)的千戶來自散至各部族的兄弟(第218節);三十四功臣古出古兒更是需要靠其他功臣勻一些百姓給他(第223節)。

⑩《蒙古秘史》202節:阿勒赤駙馬轄翁吉剌惕三個千戶、不禿駙馬轄亦乞列思兩個千戶、汪古惕的阿剌忽失·的吉惕·忽裡駙馬轄汪古惕五個千戶。

⑪羅桑丹津《蒙古黃金史》裡記載了三段成吉思汗在女兒出嫁前的訓諭,其中將阿勒·阿勒屯別乞嫁給畏兀兒的亦都護時,教訓她說:“皇女有三個丈夫:第一個丈夫是國家;第二個丈夫是名譽;第三個丈夫纔是所嫁的丈夫。堅決服從國家,纔有名譽,名譽鞏固了,所嫁的丈夫纔不能離去。”

扯扯亦堅出嫁時也曾讓博爾術教訓她說:“因爲你是你父汗親生的女兒,就叫你去鎮撫斡亦剌惕百姓,紮營在那裡。要早起晚睡!不要把你婆家的長上見外!晝夜要一心一意的謹慎。說話要有智慧,持身必須貞節,把學而不成的短處留在家裡;把學好的一切帶着前去。把斡亦剌惕百姓組織起來,加以管束!”

⑫雖然整個元代汪古部首領有多人尚公主,但汪古部的姑娘嫁入成吉思汗家族的只有少數幾位,這一點和畏兀兒亦都護家族一樣,可能是因爲兩部都屬色目人,大汗家族只娶屬於蒙古系統的世婚家族的女子。

⑬出自羅桑丹津《蒙古黃金史》,但原文誤把這段插入忽必來西征哈剌魯部分,阿剌海下嫁的對象變成了阿兒思蘭。

⑭這裡估算一下蒙古伐金前夕金國兵力:

海陵王攻宋是親率十七萬人進攻淮南,浙東道水軍兵力約七萬人,西蜀道兵力約五萬人,漢南道兵力約二萬人,共計約三十一萬人,此外還有在北方鎮壓契丹起義的三萬人(《金史》蒲察世傑傳)。金世宗時僕散忠義和紇石烈志寧在東南與宋軍作戰,僅此一處兵力就達十七萬三千三百餘人,這還不包括陝西徒單合喜的數萬兵力。宋金議和後東南兵力裁剪爲六萬人。(《金史》世宗本紀、僕散忠義傳與徒單合喜傳)

金宣宗南遷時河朔地區仍有戰兵三十萬(《金史》兵志),金哀宗時依然“諸軍無慮二十餘萬”,三峰山之戰進軍共出十五萬人,接着徒單兀典又率關陝行省“軍有十一萬,騎五千”,再加上金朝各地的剩餘兵力,總數估計有三十多萬人——這是什麼概念?蒙哥時期偌大的蒙古帝國加起來的總兵力才超過這個數。由此可見金軍在華北的部隊比起蒙古人處於明顯優勢。

⑮關於汪古內亂的時間爭議較多,一說阿剌忽失在1207年就已經死於內亂,不顏昔班繼任後參加伐夏與徵金的準備工作,於1211年被親金派所殺,是鎮國挾持阿剌海和孛要合南逃向金朝尋求庇護。西京是蒙古初期攻金時的重點目標,如果上述說法屬實,那原因之一就是鎮國的躲藏,直到“雲中既下”,成吉思汗才找到公主和兩王子。但如果南逃是由鎮國主導,他作爲親金派肯定要躲着蒙古軍,不應該往前線走,而金廷如果知道鎮國南下,不可能不打敵國公主阿剌海的主意,但從史書中找不到金廷與她有直接接觸的證據,與蒙古和談時也從未掌握主動權,或許三人的“逃難雲中”僅指到雲中一帶。按《元史·劉伯林傳》“壬申歲……太祖北還,留伯林屯天成,遏金兵,前後數十戰。進攻西京,錄功,賜金虎符,以本職充西京留守,兼兵馬副元帥。癸酉,從徵山東”的記載可知成吉思汗北歸後,劉伯林即使沒有佔領西京本身,也奪取了周邊領土,如果鎮國藏在這一帶應該早被找到。無論如何,汪古內亂的平定發生在1212年下半年卻是事實。

⑯趙珙從未見過成吉思汗本人(他出使蒙古時成吉思汗已去西征),本書對於華北的記載可信度高於對其他地區的描寫。

⑰蒙古帝國的漢化遠早於元朝建立,忽必烈採用漢法的措施不少也有先例。

⑱《元朝名臣事略》:(1221年)八月,王至天德,監國公主遣其臣習裡吉思勞王,且饗將士。

《元史·木華黎傳》:秋八月,從駐青冢,監國公主遣使來勞,大饗將士。

⑲《新元史》卷一百四十五:(王兆)已而受監國公主教,遷昭武將軍、堅州左副元帥。

《山右石刻叢編》卷二七《劉會碑》:“子……澤……弱冠質於公主位下……深蒙見知……特蒙懿旨擬令其子澤承襲職任,充堅州管民長官。”

⑳據《長春真人西遊記》,本年丘處機於中都火葬,王檝的官銜是“權省宣撫”,阿剌海能任命負責中都行省的官職,可見其權勢之大。

㉑《元史·太宗本紀》:中原諸州民戶分賜諸王、貴戚、斡魯朵:……皇子闊端、駙馬赤苦、公主阿剌海、公主果真、國王查剌溫、茶合帶、鍛真、蒙古寒札、按赤那顏、圻那顏、火斜、術思,並於東平府戶內撥賜有差。

㉒《元史·阿剌兀思剔吉忽裡傳》:鎮國薨,子聶古臺襲爵,尚睿宗女獨木幹公主,略地江淮,薨于軍。

㉓ 《元史·阿剌兀思剔吉忽裡傳》:孛要合未有子,公主爲進姬妾,以廣嗣續,生三子:曰君不花,曰愛不花,曰拙裡不花。公主視之,皆如己出。

㉔元朝平宋後,汪古部的公主位下又分得江南的戶鈔戶。元朝對公主封賞數額巨大,可參考張紅英《公主地位、婚姻、家庭的嬗變——以元代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