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直播間“硬通貨”

近期,直播帶貨領域又現“翻車”事件,某平臺擁有大量粉絲的“三農”博主被爆出售賣的“有機農產品”認證證書系僞造,讓衆多粉絲深感震驚與失望。儘管相關商品被迅速下架,涉事賬號也被封禁,但由此引發的信任危機已然形成,對行業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近年來,直播電商行業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直播帶貨打破傳統銷售模式界限,爲商品流通提供新渠道,極大激發了消費市場活力。但與此同時,直播帶貨相關投訴舉報也在增多,數據顯示,短短5年內投訴量增長47.1倍。各種亂象時有出現。從“千萬粉絲網紅農產品造假”到“賣慘主播利用老人博取同情”,部分主播及關聯機構爲獲得流量,將“誠信”二字拋在腦後。這些行爲導致的後果就是消費者權益受損,市場公平競爭生態遭到破壞,社會信任資源被透支,直播行業的信任基石被動搖。

面對此類亂象,各方努力探尋重建信任途徑。比如,不少消費者會在第三方平臺交叉比對主播信息,以驗證直播間信息;一些地方的農民合作社自發成立了“真人認證聯盟”,要求主播展示土地承包證、種植記錄等憑證,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和真實性。

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任危機,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從制度和技術等層面同時發力。

制度層面,監管部門應推動健全透明、可預期的常態化監管制度,強化事前預防與事中監管。近年來,多地發佈了直播電商合規經營指引,要求直播帶貨各方主體合規經營,全面、真實、準確披露商品或服務信息。同時,中央網信辦持續部署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要求平臺公開流量分配規則,剔除不良導向參數,進一步淨化網絡環境。衆多平臺積極響應,加強自查自糾,共同維護行業健康生態。

技術層面,區塊鏈、AI等先進技術正成爲信任“新基建”的關鍵要素。這些技術在商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鏈條的溯源追蹤、高效識別並過濾虛假信息、提高內容真實性與準確性審覈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爲遏制虛假宣傳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當然,直播帶貨的積極作用是主流。有的主播憑藉“知識帶貨”獨特模式,用專業與真實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在競爭激烈的直播電商領域走出了一條與衆不同的發展道路;有的通過集體公約形式拒絕表演式營銷,真實記錄農產品生長過程,用實際行動帶動當地特產銷量提升。

誠信應成爲直播間的“硬通貨”。爲此,監管部門要不斷強化監管職能,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平臺要摒棄不良流量算法、迴歸價值理性,提供更加真實、可信的購物環境和商品;從業者要堅守誠信底線,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消費者信任。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