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機能反登陸?軍事專家:反而爲敵軍指路
挪威的海上風機,可見到風機與風機之間的距離相當寛,船隻很容易通過而無礙。(圖/Roar Lindefjeld)
媒體報導,民間名嘴蔡依橙醫生,在自己的臉書「蔡依橙的閱讀筆記」對風力發電機大力讚揚,不但能發電,還能反登陸,稱其爲寫「離岸風場,是反登陸第一道防線,護國神柱」。不過軍事專家張競則不以爲然,他直言,每一支風力發電機都要有足夠的空間迎風,因此兩支風機的相隔間距都很寛,根本做不到阻擋登陸船團的效果。甚至高大的風機還能做爲登陸作戰的標定參考物,嚴格說來,不但無法阻止登陸的進攻方,反而還有帶路的作用。
蔡依橙在自己的臉書上,是引述另一位名嘴胡採蘋(Emmy追劇時間)的說法稱「原來離岸風場的風機因爲很密集,解放軍要登陸一定要有大批船隊,靠近陸地時會被風機阻擋,不能撞船,導致要另選 停泊地點,或是在海里就要下船,上岸難度升高。」蔡醫生還下了個偏見的註解「難怪推動的時候,反對的團體,跟中共扶持的代理人們,有 87% 重疊。」
此篇文章在臺大BBS站PTT上引發討論,然而網友的留言並不像媒體所稱的一邊倒支持,噓文可能還多一些,不少人批評「軍盲」、「我看了三小 」、「這真的是醫生寫的嗎?」、「玩紅警都先炸電廠的 沒想到還有拿電廠當光棱塔用的 」等等。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受訪時表示,風力發電機是否具備「戰時反登陸」功能,確實可以討論。由於過去數十年來,未曾在設有離岸風力發電機海域,或是近岸風力發電機之灘岸地區,發生過大規模正規兩棲作戰,因此無法就戰史證明此種臆測,在作戰價值上之真實性。
海上風機的位置可以粗略分成兩類,一類是遠離陸地的深水區離岸風機,第二種是接近陸的的淺水區離岸風機。若是將深水離岸風力發電機密集佈設在海域航線上,確實是有可能妨礙航海,但是既然會妨礙海上交通,從一開始就不可能設爲場址。因此深水風機多半不會在海上航渡的必經海域,要是如此,其實對防禦兩棲進犯,根本就不會發生任何影響力。
若是近岸淺水區風力發電機鄰近目標區灘岸,效果又如何呢?張競表示,這還要考慮到風力發電機的結構,風力發電機就是個巨大的風車,其地上基座的佔地面積相對是很小的,而且爲了最大程度的迎風,風機與風機之間相距很遠,可以達到兩百公尺以上之遙,登陸船團又如何被相距數百公尺的塔柱所阻擋?因此單憑風力發電設施,實在難以發揮阻絕效用,必須搭配其他水下與灘岸阻絕物,纔有可能發揮效用。
木樁與漁網做成的蚵寮,是很好的反登陸障礙。(圖/彰化縣政府)
張競提醒,其實風力發電機,可能還對反登陸戰不利。須知臺灣有些適合兩棲進犯之灘岸目標區,由於地形太過平坦,難以辨識與定位導航,以往國軍在演習時,還發生過登陸到錯誤灘頭的糗事。如今若是設立此種風力發電建物,對於導航能力較弱之兩棲裝甲車輛與舟艇,其實更有利於其作爲避雷離障參考陸標,順利抵達預定登陸灘岸區,因此更可能對灘頭防禦作戰產生負面影響。
張競強調,其實真正有助於反登陸的「經濟性裝置」,更可能是臺灣沿海養殖作業所使用各種海生物棲息搭架,比如蚵架、漁攔網,以及近年來蓬勃發展之養殖箱網,這些看似脆弱的物體,會給登陸船團造成很大的麻煩,甚至必須仰賴蛙人部隊,運用人力搜尋加以爆破清除。張競點破,其實整個臺灣防禦共軍兩棲進犯重點,早就從灘岸轉移到西岸各個港區,共軍派遣快速機動部隊奪佔要港,再運用滾裝貨輪入港直接下卸甲車,以機甲部隊顛倒正面,直接突穿撕裂我沿海防線,此種威脅程度遠高於從灘岸採取兩棲正面強行攻堅作戰方案。
張競點破,其實整個臺灣防禦共軍兩棲進犯重點,早就從灘岸,轉移到西岸各個港區,這是因爲現代的的登陸裝備,已經不是二戰時期搶灘諾曼地、搶灘硫磺島那樣的作戰,而是控制海港再運兵。這裡說個沙盤推演,若共軍要對臺登陸,他們會先派遣快速機動部隊,奪佔臺北、觀音、梧棲、麥寮、布袋、安平、興達或高雄等要港,再運用滾裝貨輪入港,貨輪上裝載着甲車、戰車,以機甲部隊顛倒正面,直接突穿撕裂我沿海防線,此種威脅程度遠高於從灘岸採取兩棲正面強行攻堅作戰方案。
最後張競表示,名嘴爲了吹捧自己喜愛的政策自是無可厚非,但實在沒必要亂扣紅帽子,指責反對意見就是不愛國家、不愛臺灣。專業意見應該專業討論,指責反對意見者對國家不忠誠,更像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所寫的「愛國賊」,對國家社會的危害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