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學,創意博雅——訪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
11月2日,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新華社香港11月3日電(記者張雅詩 林寧)香港近年大力推動創科發展,香港本地高校積極參與其中。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浸大將利用其文理並重的優勢,與內地著名高校合作,在科學與人文結合的創新中作貢獻。
“我們剛剛和上海大學簽署了在文理學科上的全面合作計劃,我們的藝術家和計算機科學家正在和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開展人工智能支持下的人類藝術創造力提升的研究,希望利用好人文科學的優勢,跟內地最強的工科大學一起合作,做出世界一流的創新。”郭毅可表示,浸大是一所博雅大學,將科學和人文科學相結合,是博雅教學發展的重點之一。
今年6月,浸大宣佈成立六大跨學科研究實驗室,包括創造性智能實驗室、計算醫藥學實驗室、系統健康研究實驗室、數據經濟實驗室、智能社會實驗室、人工智能的倫理與理論實驗室。它們在人工智能的主題下涵蓋社會、經濟、健康、中醫藥、倫理學、創意文化等不同領域。
郭毅可說,在六個實驗室中,創造性智能實驗室是很典型的人文和科技的結合,它利用科技力量推動視覺藝術、音樂、影視藝術等創意實踐和研究。而清華大學在人工智能研究中非常重視人工智能在人類創造性上的研究,例如用人工智能來譜曲、寫詩等。因此,這個實驗室和清華大學之間的合作前景廣闊。
本身是數據科學研究和人工智能專家的郭毅可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今年初履新浸大副校長,負責學校的研究和拓展。他認爲,人工智能的發展非常重要,雖然它看來好像是一個理工科的概念,但實際上其發展過程有賴於人文科學的支持,特別是哲學、倫理和社會科學。
11月2日,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發展創科需要有大量人才。大約兩年前,浸大展開了名爲“Talent 100”的招聘計劃,目標是招聘100名國際頂級學術人才,至今已經招聘90多人,最近還要追加招聘約40人。
“我們的招募是非常成功的。”郭毅可說,這些人才大都來自世界百強大學,他們看好浸大的平臺。最近就剛剛有一名原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副教授入職,他選擇加入系統健康研究實驗室和浸大商學院,將神經科學和行爲科學研究結合一起,進行開拓性的研究工作。
郭毅可認爲,香港是一座國際化城市,在吸引科研人才方面有着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一定要使用好這個條件,令創科事業更上一層樓。
粵港澳大灣區被視爲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機遇,郭毅可說,浸大早於十多年前已在珠海辦學,在那裡與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可謂在大灣區發展上佔了先機。
另外,浸大早年在深圳也成立了研究院,校方下一步是要讓它更好地發揮作用,因爲浸大和深圳方面還有很多合作的前景和可能。例如,浸會大學和一些大企業在人工智能倫理性的研究上正在進行深入合作的探討。
郭毅可表示,中醫藥是浸大非常出色的研究領域,而中醫藥現代化是浸大的研究工作重點之一。希望能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現代化,並將產業放在大灣區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