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凱即將離任 新任美國駐華大使也要來了?

(原標題:崔天凱即將離任,新任駐華大使也要來了?丨北京觀察)

心誠志堅”,不僅是崔天凱,從中國領導人到外交部長,中方始終沒有放棄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軌道,中方多次表態,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願推進以合作爲基調的兩國關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自2013年4月擔任中國駐美大使,轉眼我在美國工作已八年有餘,將於近日離任回國。”6月21日,中國駐美大使館官網發佈《崔天凱大使致全美僑胞的辭別信》。

從2013年4月到2021年6月,在8年的時間裡,崔天凱經歷了美國奧巴馬特朗普、拜登三位總統、美國兩黨政權輪替,見證了中美關係的變遷,《紐約時報》稱他爲“最瞭解美國的中國外交官”。

崔天凱在辭別信中說,這是他“外交生涯中最長的一次駐外任期”。其實,崔天凱也是中美自1979年恢復建交後,任期最長的駐美大使。中國駐美大使最長任期5年,最短2年。崔天凱“超期服役”背後,是中美關係的歷史鉅變

事實上,此前接受媒體訪談時,崔天凱曾坦言,“當我第一次來到這裡(華盛頓)時,我沒想到我會在這裡呆這麼久。”

“中美關係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

歷史不會提前泄題,彼時初到華盛頓,崔天凱未曾預想,會在美國一待8年多,而今在辭別信中回望,“經歷了很多具有歷史意義的事”,“留下了很多終身難忘的記憶”。

中美關係經歷鉅變,而身處關鍵崗位的崔天凱,個人命運與國際風雲交匯。崔天凱在履新之際留下八字箴言“任重道遠,心誠志堅”。而在不久前接受採訪時,他說“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少年壯志不言愁。”

“這8年時期,正好是中美關係從量變到發生質變的過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戴長征深圳衛視新聞記者表示。

崔天凱在辭別信中寫道:當前中美關係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美國對華政策正經歷新一輪重構,面臨在對話合作和對抗衝突之間作出選擇。

“風起青萍之末,早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對華戰略的辯論就已經開始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巍告訴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2015到2017年,美國掀起對華政策大討論,雖然堅持對華接觸戰略,但添加了防範的色彩。之後,奧巴馬政府確立“亞太再平衡”戰略,推出排除中國在外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進一步強化與亞太盟友的關係,深入介入南海……這些都預示着美國醞釀對華政策的調整。

李巍分析,在奧巴馬政府時期,儘管中美關係露出了變化的冰山一角,但由於中美巨大的貿易體量,且兩國在應對金融危機、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議題上有共同的責任,總體來說,中美關係還是在良性的軌道上發展。

2013年6月,習近平與奧巴馬在美會晤;2017年4月,習近平與特朗普在美國海湖莊園會晤。在兩次會晤的前後期,崔天凱接受媒體採訪,介紹會晤的準備情況和意義。

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有美媒報道稱,崔天凱通過與特朗普女婿庫什納的關係,推動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

然而,貿易戰並不是中美關係的“最低點”。此後,中美關係繼續經歷考驗。特朗普政府挑起媒體戰,將中國媒體機構列爲外國使團;挑起外交戰,關閉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疫情暴發後,在“溯源”、“索賠”上處處針對、抹黑中國;對中國企業動輒制裁打壓;對香港國安法指手畫腳;對臺灣、涉疆事務橫加干涉……

2021年1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公開稱,中國新疆存在“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

“中國沒有做這樣的事情!我要說清楚,中國沒有做這樣的事情。”2021年3月,崔天凱在接受CNN採訪時,看了該臺一則有關新疆的錯誤報道後,崔天凱指出,這種偏離事實的報道,是“非常不道德的,這不是真正的新聞(報道),這對於CNN來說是非常不幸的。”

在中美關係鬥爭激烈時,崔天凱多次接受美媒採訪,向美國民衆傳遞中國聲音。據統計,僅在2020年2月初到7月中,崔天凱共接受了美媒的9次電視專訪。

李巍認爲,一方面要回擊美國的這些鷹派,一方面要維護中美關係,使中美關係鬥而不破,崔天凱“走鋼絲”的壓力可想而知。疫情期間,中美很多高層對話機制中斷,大使的溝通更加重要。在關鍵的歷史時刻,崔天凱承擔重要的歷史使命。

今年1月,特朗普卸任,拜登當選。美國的總統換了面孔,但崔天凱依然沒有卸下自己的使命。

今年3月,中美高層在阿拉斯加的會晤引起全球關注,背後也有崔天凱協調的身影。

“崔大使做了很多工作,從來沒有放棄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不管是與美國政府的接觸,還是與美國學界的交流。他對形勢的判斷,他堅毅的努力,這是國內外有目共睹。在這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這種努力是非常可貴的,因爲我們沒有跟着美國起舞,而是在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戴長征表示。

崔天凱在辭別信中說“中美關係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中美關係下一步會往哪走?

今年1月,崔天凱在對話白巖鬆時透露了答案——從歷史的進程來看,就中美關係而言,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因爲世界一直在變化。那麼,關鍵是看中美關係往哪個方向變,我們希望它往哪個方向變,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變化。這取決於中美雙方能不能相向而行,對中美關係戰略框架能否達成共識。這還取決於美國新政府究竟出臺什麼樣的政策。

美國駐華大使會是誰?

隨着崔天凱的離任,中國新任駐美大使呼之欲出。而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同樣可以從美國駐華大使上切入。

自2020年10月,特里·布蘭斯塔德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揭曉前離任後,美國駐華大使的位置一直空缺。目前由傅德恩擔任臨時代辦

“美國把這個位置空缺這麼久,說明美國對華的態度是比較負面的,同時也說明這個位置的重要性,中美關係已經是美國最重視的對外關係。”李巍分析,“這也反映了拜登政府還沒確認對華關係,具體的對華政策還在評估中。”

今年4月,美國媒體爆料,拜登有意任用伯恩斯(Nicholas Burns)擔任美國駐華大使。

據悉,現年65歲的伯恩斯是經驗豐富的老牌外交官。1995年至1997年間,他曾任克林頓政府國務院新聞發言人,隨後出任過美國駐希臘大使及美國駐北約代表;小布什主政期間,擔任國務院第三把手政務副國務卿。2020年美國總統選戰期間,他曾是拜登團隊的外交政策顧問

伯恩斯還和拜登政府多名核心人物有密切的工作關係,包括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以及總統氣候特使克里等。

李巍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介紹,大部分的美國駐外大使都是一個“分肥”,美國總統會把一些親信、支持者、金主安排到大使的位置作爲回報,因爲“大使”是個終身稱號。但這次,如果拜登任命經驗豐富的職業外交官伯恩斯擔任駐華大使,體現了拜登政府對中國的重視,希望藉助專業的美國駐華大使,推動建立順暢的中美關係。

有評論稱,拜登挑選伯恩斯這類爲人隨和、派系色彩不明顯的人來擔任駐華大使,有助於避免美國政府內部出現對華政策分歧。

不過,儘管伯恩斯在美國內政中“派系色彩不明顯”,但在對華問題上,卻被認爲偏“鷹派”。

伯恩斯1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針對所謂新疆人權、香港局勢,美國應該和歐洲盟友合作,共同捍衛民主和人權。他還建議,美國、歐洲和日本應該共同聯手就中國的非法貿易行爲與其進行對話,因爲美日歐共佔全球一半以上的經濟體量,共同發聲便能有足夠分量,促使中國尊重國際貿易規則。伯恩斯同時也表示,對美國、歐洲、日本和印度而言,與中國經濟“脫鉤”不是現實選項。

2月份,伯恩斯接受CNN專訪時更直言,“美國不能將二戰以來在印太地區的軍事主導地位讓給中國”,指美國與中國的較量是“民主”與“威權”間的較量。

不過,伯恩斯認爲有必要與北京在某些領域合作,例如氣候變化與新冠疫情。

李巍認爲,雖然美國駐華大使還未公佈,但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大框架已經形成,且是美國兩黨共識——美國要和中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競爭。第一,美國要通過結盟和中國對抗;第二,美國會和中國打一場技術戰,關鍵是高科技,阻止中國技術進步的步伐;第三,在意識形態上,對中國發動成體系的攻擊。

在中美關係動盪時期,美媒分析,下一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工作可能更多是實施政策而非制定政策。奧巴馬時期的第二任美國駐華大使馬克斯·鮑克斯則認爲,很關鍵的一點是,“這個人要有權力代表總統進行協商談判,而不是僅僅作爲一個傳遞消息的人”。

在6月2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誰會成爲崔天凱的繼任者。趙立堅對此迴應稱,“我目前沒有受權可以發佈的消息。”

戴長征表示,無論最終出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是誰,“我們的外交官是經過長期培訓歷練的,一定是從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出發,來做有利於中美關係的工作,我對這點充滿信心。而且,隨着中國國力的提高,中國外交官施展能力的空間會更加廣闊,我們的對外活動會更積極。”

作者:唐萍,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