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開的鎖 氣候峰會週五落幕 三大分歧仍難解
▲法國三巨頭衷心希望巴黎氣候峰會能圓滿達成協議。從右至左分別是環境及能源部長賀雅爾、總統歐蘭德及大會主席法畢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巴黎氣候峰會定週五(11日)閉幕。與會代表週三起不分晝夜,加速談判進程。法國外交部長、大會主席法畢士(Laurent Fabius)希望一改過去的「加班」的習慣,能準時「收工」,但會議最後兩天仍存在着行動力、資金、以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三大分歧。
這場爲期兩週的會議,目標是在法國時間週五晚提出最終協議。但法國總統歐蘭德表示談判「仍面臨困境」,尤其是資金方面。中國代表認爲談判很可能加班,可能要延到週六才能達成協議。
目前各國需要解決三大分歧。「行動力」的爭議在於: 跟工業革命前水平相比,本世紀全球升溫究竟應限制在「攝氏2度」還是「1.5度」以下?
不久前各國廣泛認同的談判前提仍是攝氏2度,但最近兩天歐盟及小島國家開始頻繁推動「1.5度」這個目標,美國也加入其中,成立一個名爲「更高目標」的團體,並呼籲其他國家加入。爲談判帶來變數。
與此同時,已開發國家如何兌現舊的「賖帳」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跡象。代表發展中國家的「77國(G77)+中國」集團指出,現有協議並未就已開發國家兌現氣候資金承諾作出足夠安排。
已開發國家曾在哥本哈根會議中承諾: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因應氣候變化,但至今仍未提出保證籌到這筆錢的方法,而發展中國家甚至希望承諾的金額在未來還可以加碼。
發展中國家的另一個不滿在於「區別」。一名談判代表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上應該落實在協中的每一方面,而非僅僅在前言中輕輕帶過。富裕國家認爲:全球大部分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發展中的經濟體,因此堅持他們應加大減排力度。發展中國家則堅持他們不應因爲被迫減排太多,影響到他們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