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流爲重 沒有誰統一誰的問題

旺報社評

藝人林依晨在大陸節目上說「我是成都人」,竟然鬧得滿城風雨,連昔日師長都落井下石,這件事或許對兩岸社會情緒會造成干擾,但終究是茶壺裡的風暴。殊不知世界局勢正在急遽變化,中美地緣政治競爭激烈隨時有失控的風險。

中美關係波濤洶涌

就在臺灣沉迷於內鬨的同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訪中,除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外交部長王毅會面外,也與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進行會談。隨後,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與解放軍南部戰區司令員吳亞男舉行視訊通話,美方終於如願全面恢復與中方的軍事溝通,足見美國對中美第一島鏈對抗惡化情勢的戒慎恐懼。

隨着大陸國力的崛起,中美兩國走向「修昔底德陷阱」機率愈來愈高,中國雖無意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但是隨着貿易的擴張與科技的發展,中國在全球利益的佈局難免與美國產生競逐。不僅如此,巴黎奧運會中國大陸選手金牌數領先美國時,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美國學者艾利森撰文指出,中國大陸選手40年間金牌數快速成長,足以證明中國大陸正「全方位」崛起,符合「修昔底德陷阱」中所描述,新興強權對既有強權的全面性威脅。

美國媒體報導,這次美國大選的廣告,反中訴求佔了大宗,民主黨反中廣告的比例還高於共和黨。美國媒體認爲不論誰入主白宮,反中情緒可能延續到選後,成爲國會與白宮的政策,對美中關係乃至國內政治都會造成影響。簡言之,美國經歷反恐戰爭與金融危機,國力大傷,本應休養生息,但國內政治分裂問題惡化,必須透過外部敵人來解決。

臺灣處於美國治世久矣,覺得在美國保護下可以偏安,甚至作爲抗中前線,以獲取冷戰紅利。但兩岸的歷史文化與感情連結及經濟依賴太深,反中保臺只是徒增內耗。美國遭遇內部分裂與中美激烈競爭兩大亂流,許多國家開始戒慎恐懼,避免選邊,避免成爲大國博弈下的棋子,烏克蘭血淋淋的例子,更是殷鑑不遠。大兩岸的中美關係波濤洶涌,臺灣更要穩住小兩岸,避免擦槍走火,甚至被推上火線。

兩岸最大的障礙是臺灣這20多年來「去中國化」的結果,讓兩岸由治權的分裂演變成民族認同的矛盾,一些臺灣人不再承認自己是華人,更別說是中國人。失去中國認同基本上就失去兩岸溝通的政治基礎,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爲兩岸關係找出路

首先須處理臺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的問題,臺灣人作爲中華民國國民,中華民國承載中華民族歷史與傳統,臺灣人自然是中國人。臺灣人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員,對民族百年滄桑亦心有慼慼,若實現民族復興更是與有榮焉,何況臺灣人可以在民族復興過程中有所貢獻。

關鍵時刻,兩岸都有責任提出靈活、大膽的想法爲兩岸關係找出路,特別是臺灣,隨着優勢漸失,時間並不站在己方,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對抗必須付出代價,面對大陸統一的壓力,爭取更多的空間與時間,確保和平與繁榮纔是最佳選擇。

大陸的「一國兩制」統一方案,臺灣人抗拒的不是「兩制」,而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爲主體的「一國」。我們何不從文化與歷史出發,以中國人的智慧,在臺灣與大陸兩個憲法的基礎上,建構具有「民族共同體概念的一國框架」,承認在此框架之下兩個主權政體的存在,進而進入大交流時代,相信以中華文明的博大、包容與同化能力,兩岸必然愈走愈近,終有心靈契合的一日,「一國一制」的統一水到渠成,就沒有誰統一誰的問題。

國家的分裂,不只是外力介入與歷史捉弄的結果,也是中國近代道路的選擇與試驗,從五四運動、國共分裂到兩岸分治,中國現代史發展到今日,已顯各擅其美,中華文化的振興只差最後一哩路,臺灣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放棄誰統一誰的執着,共同實現中華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