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的眼淚爲誰而流

高飛昌/文 王傳福哭了。

8月9日晚,在比亞迪於深圳舉辦的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登上舞臺。當談起比亞迪做新能源汽車20年的艱辛歷程,當談到中國汽車已經站起來併成爲全球汽車版圖的重要一極,王傳福幾度哽咽。

現場觀衆對王傳福的動容,報以熱烈的掌聲。作爲一位工程師、一家大型民營車企的掌門人,王傳福過去在公衆面前展示的是理性、嚴謹乃至偏執的形象,鮮有哽咽落淚如此感性的一面。

從現場來看,王傳福的哭泣,源自憶往昔之不易的感動,亦來自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揚眉吐氣的喜極而泣。

爲比亞迪自己

比亞迪從造電池出身,自2003年進入汽車行業的那一天起,就從未擺脫過外界的質疑。造電池的怎麼能造好汽車?進入汽車行業後,當別人都在燃油車市場殺伐,比亞迪卻一直咬牙發展新能源汽車,連年投入巨資研發,又引來“盲目燒錢”的評價。就在四年前的2019年,比亞迪依然是徘徊在主流車企之外的一家企業,且面臨着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的尷尬局面。

“曾經,我們也怕等不到‘春天’”,王傳福的話語間飽含深情。

如今,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騰勢N7下線,比亞迪自此成爲無可爭議的“全球第一。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約2000萬輛,比亞迪一家獨佔四分之一。從進度上看,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從0到100萬輛花了13年,從100萬輛200萬輛用了3年,從200萬輛到300萬輛只用了半年,而從300萬輛再到500萬輛,用了不到9個月。

現在的比亞迪,以月銷25萬輛以上的碾壓氣勢,充當着新能源汽車市場巨無霸的角色。在2022年,比亞迪實現利潤突破百億,已不再是那個只投入而不掙錢的企業。比亞迪造車的20年,從這個角度看無異於一場壯舉,這是比亞迪奉行“長期主義”理念帶來的巨大收穫。

用王傳福的話講,比亞迪用20年的時間,做一道證明題,證明新能源可以,比亞迪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造車的背後,是比亞迪連年投入巨資研發,是認定新能源汽車這條路之後的長期堅持。截至目前,比亞迪擁有11個研究院,超9萬研發人員,研發總投入超千億,現在平均每個工作日遞交19項專利申請,獲得15項專利授權。

技術方面,比亞迪已推出刀片電池、DM混動、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輦等一系列顛覆性技術,築起技術護城河,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持續變革。

產業鏈方面,比亞迪構築起從電池到整車,從礦山到材料,從國內到國外的產業鏈,改寫了原來燃油車原有的產業鏈體系,其鏈條完整度和垂直整合度亦備受行業推崇。

爲中國汽車

王傳福沒有隻講比亞迪自己,還在講整個中國汽車產業。他提到,在過去遭受質疑並不是比亞迪一家,而是所有自主品牌同行,大家都面臨着不被認可的困境:技術不被認可、產品不被認可、服務不被認可。

這一切均因新能源汽車而改變。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32.4%,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超過了50%,其中最大的變量正是新能源汽車帶來的。中國汽車因爲新能源而有了站到世界舞臺的資格,也正在引領着全球汽車產業的革新。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60%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產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佔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中國已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和完備的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再被“卡脖子”,成爲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

王傳福表示,新能源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的,並預測202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超60%,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將提升至70%,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中國有創造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基礎和實力,中國汽車產業必將誕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

比亞迪爲這場發佈會做了精心的準備。在發佈會場外,十幾輛中國品牌的代表車型被擺放在一起,包括蔚來ES8、長城哈弗梟龍MAX、奇瑞捷途大聖i-DM,一汽紅旗E-HS9、吉利極氪X、小鵬G6、理想L9、廣汽昊鉑GT、長安深藍SL03、東風嵐圖追光、上汽飛凡F7、比亞迪海豹DM-i以及比亞迪漢。

在車型陣列背後的幕布上,打着醒目的標語:在一起 纔是中國汽車。

比亞迪的用意十分明顯,即鄭重宣告:中國汽車只有攜手同行,才能奔向星辰大海。如王傳福所提到的,中國汽車有着共同的過去,也將面向共同的未來。“14億中國人在情感上需要自己的世界級汽車品牌”。

在這場充滿使命感與責任感的發佈會結束後,比亞迪在官方微博發佈了一段致敬中國汽車的VCR。上述被提及的汽車品牌,如一汽紅旗、嵐圖汽車、深藍汽車、奇瑞汽車、廣汽昊鉑、廣汽埃安、蔚來、理想、小鵬等,均向比亞迪達成500萬輛新能源汽車表達祝福,並表示願意攜手共進。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表示,“爲這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開創者鼓掌”。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稱比亞迪“是帶頭大哥風範”。

要呼籲,更要行動

比亞迪呼籲“在一起”,在行業中迎來了很多的讚美。主流的觀點認爲,比亞迪作爲新能源汽車龍頭老大,展現了“格局”。

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情是,並非所有被比亞迪提及的品牌都願意配合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被比亞迪在微博上點名,但並未作回覆。近期,因“高壓油箱事件”,長城與比亞迪之間爆發了爭鋒相對的劇烈糾紛,而吉利方面也就此事表達過“合規”的重要性。

是是非非,一時間難有定論。但中國汽車並非如衆企業在微博上互動那般和氣,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幾年前的“黑水軍”事件,到現在的揭發舉報,包括無底線的價格戰,中國車企間的競爭充滿火藥味。脣槍舌劍的場景常見,團結一致的實質性舉動甚少。

中國汽車品牌衆多,每家企業都想要從市場中分一杯羹,競爭激烈是常態。而比亞迪以自己的案例,證明了一條可行的模式,即靠長期的研發投入,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並提供完善充足的服務,同時在科技生態以及全球佈局方面做前瞻佈局。

在出口方面,比亞迪已經走向海外60多個國家。近兩年,中國汽車出口十分強勁,新能源汽車在其中承擔着先鋒隊的角色。對於所有有志於出海的車企而言,登上世界級舞臺才能贏得最終成功,這是衡量中國汽車成功的另一重指標。

比亞迪提出,中國汽車必將誕生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這是對中國汽車未來的肯定與信心,也是向同行發出要攜手同行的另一重意義,即相互之間要矛頭向外,而不是向內。

比亞迪希望與其他企業並肩同行,畢竟自己一家獨大也並非好事。但不是所有車企都能成爲比亞迪。比亞迪此次強烈地呼籲“在一起”,折射的恰恰是自主車企相互之間不和的事實。

商場如戰場,完全和氣並不現實,但激烈內卷甚至互相撕咬,則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中國汽車發展數十年,取得今天的結果來之不易。王傳福的眼淚,不止爲比亞迪而流,也爲中國汽車而流。誰也不願意看到,將來還有更多的人繼續流淚。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高飛昌經濟觀察報部門主任

汽車與出行新聞中心主編長期關注汽車與出行發展動態,包括行業政策、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出行與科技、資本市場、汽車後市場。對於相關企業戰略變化和上市新品有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