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好運山東”品牌!山東25條舉措加快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將打造“好運山東”體育賽事品牌,加快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新時代體育強省建設。

《若干措施》共25條,其中提到,山東將豐富體育賽事供給,引進國際國內品牌賽事、發展高水平專業賽事、培育自主品牌賽事、積極舉辦羣衆性體育賽事、發展戶外運動賽事、健全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

山東將力爭每年都有國際重大賽事、國內頂級賽事在魯舉辦,並爭取永久落戶;打造集職業球隊、青訓學校、球迷消費、運動項目文化於一體的職業聯賽生態圈;支持各市發展“村超”“村BA”“村乒”、社區聯賽、城市聯賽等,鼓勵濟市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發展區域聯賽;加強U系列賽事與校園賽事銜接,逐步優化競賽結構。

根據《若干措施》,山東將在文旅、服務業、鄉村振興、製造業、培訓等方面加強與賽事的融合。

此外,《若干措施》提出,將打造“好運山東”體育賽事品牌,制定“好運山東”體育賽事品牌認證標準,爲體育賽事品牌建設夯實基礎;大力扶持獲得品牌認證的體育賽事發展,通過優化體育賽事服務保障、整合體育賽事營銷推廣等方式給予相應支持。

全文如下: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印發《關於加快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

若干措施》的通知

魯政辦字〔2024〕12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關於加快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9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於加快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

的若干措施

爲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培育體育賽事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的決策部署,打造“好運山東”體育賽事品牌,加快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新時代體育強省建設,結合山東實際,制定如下措施。

一、豐富體育賽事供給

(一)引進國際國內品牌賽事。加強對引進和申辦國際國內重大賽事的研究,綜合評估賽事影響力和市場價值,注重與國內外各類職業體育聯合會、協會、知名體育公司合作。統籌引進世界帆船錦標賽、鐵人三項世錦賽等單項世錦賽(世界盃),ATP國際網球公開賽、FIBA國際籃聯繫列賽、ONE冠軍賽等品牌國際賽事,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駐華外交官系列賽等國內賽事,力爭每年都有國際重大賽事、國內頂級賽事在魯舉辦,並爭取永久落戶山東。(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委外辦)

(二)發展高水平專業賽事。積極引進職業體育賽事,支持舉辦“三大球”“三小球”、帆船、賽車、馬術、棋牌等項目職業聯賽,打造集職業球隊、青訓學校、球迷消費、運動項目文化於一體的職業聯賽生態圈。積極承辦各類專業性賽事,推廣普及棒壘球、攀巖、滑板、霹靂舞等新增奧運項目,帶動體育人口持續增加。(牽頭單位:省體育局)

(三)培育自主品牌賽事。構建“市市有品牌、縣縣有特色”品牌賽事格局,支持各市結合歷史文化底蘊和自然生態資源,做大做強傳統品牌賽事,創新培育時尚體育、城市體育、海洋體育等賽事活動。支持單項體育協會打造本項目品牌賽事。(牽頭單位:省體育局)

(四)積極舉辦羣衆性體育賽事。辦好全民健身運動會、冬季運動會以及各類人羣綜合性賽事,擴大市民運動會、社區運動會、鄉村“四賽”等基層賽事規模。支持各市發展“村超”“村BA”“村乒”、社區聯賽、城市聯賽等,鼓勵濟市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發展區域聯賽。支持各市舉辦馬拉松、人車接力、汽摩、航空、帆船(板)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體育賽事,提升賽事消費能級。(牽頭單位:省體育局)

(五)發展戶外運動賽事。編制全省戶外運動目錄,全口徑培育登山、徒步、攀巖、溯溪、山地自行車越野、沙地執杖徒步等戶外運動賽事。鼓勵各市建設汽車自駕和航空營地、山地戶外公共營地、滑雪場、水上運動訓練中心等,豐富戶外運動賽事設施供給。開發“好運山東、戶外天堂”信息平臺。(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

(六)健全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完善體教融合參賽機制,拓寬報名渠道、規範資格審查,加強U系列賽事與校園賽事銜接,逐步優化競賽結構。完善大中小學四級聯賽體系,擴大參與規模,推廣升降級制度,打通體育特長生升學通道。試點改革在中考中加大體育技能測試權重,引導學生掌握1-2項體育技能、提高體育競技水平,帶動更多青少年養成終身運動習慣。(牽頭單位:省教育廳、省體育局)

二、優化體育賽事佈局

(七)合理開發賽事空間。圍繞“山地、水(海)上、冰雪、汽摩、航空”五大具有消費引領性賽事,構建“三圈”(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引領,“四沿”(沿黃河、沿黃渤海、沿大運河、沿齊長城)聯動,五網(步道網、水上網、騎行網、自駕網、航空網)串聯,多極(黃河口、泰山、沂蒙山、昆嵛山、南四湖、東平湖、萊州灣、膠州灣)支撐的賽事空間佈局。釐清涉空、涉水、涉林等賽事許可條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試點推動自然資源向體育賽事開放。(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海洋局、省氣象局)

(八)統籌安排賽事時間。根據辦賽時間規律,統籌安排馬拉松、帆船、冰雪等項目賽事時間,營造“週週有精彩、月月有亮點”的賽事氛圍。積極舉辦假日賽事,結合春節、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舉辦健步走、龍舟、登山等羣衆性體育賽事;結合節慶“小長假”等旅遊旺季,舉辦觀賞性強、參與度高的品牌賽事;結合寒暑假,舉辦各類青少年賽事,不斷擴大賽事舉辦綜合效益。大力發展夜間賽事,結合大型體育賽事舉辦節點,舉辦嘉年華等夜間賽事相關活動;支持各市開展熒光夜跑、輪滑、街舞、街頭籃球賽等夜間體育賽事活動,引領夜間消費風尚。(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遊廳)

(九)差異化打造賽事名城。推進“辦賽”與“營城”深度融合,鼓勵各市打造不同層次類型的體育名城和賽事之都,提升“世界泉水運動之都”濟南、“帆船之都”青島、“休閒運動之都”威海、“濱海時尚運動名城”煙臺、“國際體育休閒名城”泰安、“水上運動之都”日照、“風箏之都”濰坊、“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武術之鄉”菏澤影響力。鼓勵各市將賽事名城建設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五五”規劃,推動賽事經濟與城市經濟良性互動、共贏發展。(牽頭單位:省體育局)

三、深化賽事與產業融合

(十)做強“賽事+文旅”。將舉辦賽事同旅遊消費、文化交流等一體謀劃。支持體育賽事進景區,鼓勵體育、文旅相關企業、協會組織等結合賽事內容設計開發沉浸式、體驗式融合消費場景。大力發展“賽事旅遊經濟”,定期舉辦體育賽事旅遊推介活動,發佈“跟着賽事去旅行”賽事目錄。加快佈局運動體驗、健身休閒等體旅融合新業態,省市縣聯動推出一批戶外運動休閒旅遊線路、戶外運動營地和體育旅遊目的地。(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文化和旅遊廳)

(十一)做大“賽事+服務業”。開展體育賽事“進街區、進商圈”活動,將賽事舉辦地從體育場館擴展至具備條件的體育公園、商業中心、步行街等區域,推動傳統運動空間向體育消費空間轉化。發佈一批賽事消費場景典型案例,支持賽事主辦方聯合商圈、品牌推出賽事購物專線、專屬優惠券等消費活動。大力發展“比賽日經濟”,聯合體商活動組織單位、專業服務機構、社交平臺等市場主體,在大型賽事活動期間舉辦體育市集、商品展銷會、博覽會、美食節、購物節等促消費活動,增加數字體育區、潮玩互動區、戶外露營區等互動體驗活動,搭建集競賽、娛樂、購物、文化等於一體的綜合體驗平臺,將賽事“流量”轉化爲消費“留量”和經濟“增量”。(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商務廳)

(十二)做深“賽事+鄉村振興”。依託鄉村振興示範片區、農業文化遺產核心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以“和美鄉村”爲主題,大力開展“村超”“村BA”“村乒”等羣衆喜聞樂見的鄉村賽事活動。支持各市結合實際舉辦新年登高、農民豐收節、戶外露營等“三農”特色突出的鄉村主題節慶賽事活動。支持各市結合實際打造體育旅遊特色鄉村,將體育賽事與特色農產品展銷、農耕採摘、特色民宿、鄉村旅遊等結合起來,增加農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農業農村廳,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

(十三)做精“賽事+製造業”。鼓勵體育製造業龍頭企業向賽事舉辦、教育培訓等服務業領域拓展。支持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圍繞體育賽事及訓練需要研發智能騎行設備、高端電競裝備、數控健身器材、AI運動康復器材等新型產品。推動汽車賽事和汽車製造協同發力,支持打造改裝產業工廠,促進高端賽車改裝消費。(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科技廳)

(十四)做優“賽事+培訓”。規範開展青少年體育運動等級達級賽事及相關培訓。支持學校設立教練員崗位,吸納優秀退役運動員入校執教。支持優秀退役運動員自主創業或投身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指導青少年開展專業化訓練。支持合規的體育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開展項目進校園。鼓勵開展馬拉松等專業賽事的相關培訓。(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教育廳,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四、壯大賽事運營機構

(十五)支持賽事企業發展。支持行業龍頭企業、主業國有企業發展體育賽事產業,積極引進、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建設體育賽事企業培育庫,加強體育賽事企業入庫培育、指導服務和動態運行監測工作。積極推薦山東體育賽事、體育賽事企業參加國家體育產業示範項目、示範單位評選。(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國資委)

(十六)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積極穩妥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引導省級單項體育協會制定公佈體育賽事規範標準和辦賽指南、參賽指引。鼓勵各級單項體育協會向體育賽事主辦方和承辦方提供技術、規則、器材、人員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民政廳)

五、優化賽事組織環境

(十七)提升服務保障能級。支持各市建立“辦賽一件事”工作機制,優化賽事申辦、籌備、舉辦等服務。探索體育賽事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機制,深化與專業機構、專業協會合作辦賽,推動體育賽事安保、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標準化、社會化,合理降低賽事舉辦成本。(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大數據局)

(十八)加強賽事安全監管。按照國家體育總局《關於做好高危險性體育賽事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壓緊壓實賽事主體責任、屬地責任、監管責任,指導各市安全組織高危險性體育賽事活動。探索建立體育賽事活動部門協作監管和應急保障機制,開展綜合性應急演練和聯合執法,加大風險研判和隱患排查力度。(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氣象局、省通信管理局)

六、強化賽事要素支撐

(十九)加快場館設施提檔升級。指導各市挖掘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設施、可共享商業綜合體等開放潛力,串聯城市綠道、自行車道、登山步道、健身場館等要素,升級改造體育公園,合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配建嵌入籠式足籃球場地、多功能運動場地等。加快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體育場地設施更新,推動體育場館智慧化升級。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按照國家和山東省有關標準,加大體育場館供給,推廣公共體育場館進行“平戰兩用”改造。改革創新體育場館管理和運營機制,提升場館運營效益。(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教育廳)

(二十)夯實人才隊伍基礎。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高校等多方互融的賽事人才培養體系,培育一批賽事管理、策劃、組織、運營、市場開發等專業人才。建立山東省賽事人才信息庫和人才交流平臺,將體育賽事領域專家學者,賽事活動所需的專業裁判員、教練員、體育教師等納入其中,爲謀賽辦賽提供智力支撐。(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

(二十一)建立品牌認證制度。打造“好運山東”體育賽事品牌,制定“好運山東”體育賽事品牌認證標準,爲體育賽事品牌建設夯實基礎。大力扶持獲得品牌認證的體育賽事發展,通過優化體育賽事服務保障、整合體育賽事營銷推廣等方式給予相應支持。(牽頭單位:省體育局)

(二十二)開展體育賽事評估。建立體育賽事綜合效益評估標準體系,從專業度、關注度、貢獻度等方面構建評估指標,系統評估我省體育賽事的品質和綜合效應,每年發佈《山東省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指導各市體育部門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體育賽事評估工作,科學、全面、系統反映賽事綜合價值,結合認定與評估結果,從資金、政策、公共資源、整合營銷等多方面爲賽事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扶持,推動賽事深度融入城市發展。(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統計局)

七、完善支持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牽頭加強體育部門與各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協調賽事重大事項落實,暢通城市基礎服務保障渠道,保障賽事有序運作。(牽頭單位:省體育局、省有關部門)

(二十四)完善獎補機制。統籌省級體育發展資金等支持體育產業,推動體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制定體育賽事支持細則,加強財金協同聯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對符合條件的賽事、賽事運營機構等給予支持。(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財政廳)

(二十五)加大宣傳力度。制定實施“好運山東”賽事品牌宣傳計劃,定期發佈“好運山東”體育賽歷,年度發佈“好運山東”十大精品賽事。打造全媒體宣傳營銷矩陣,加強政策宣傳和活動推廣,提升“好運山東”賽事品牌知曉度、參與度、美譽度。(牽頭單位:省委宣傳部、省體育局,責任單位:大衆報業集團、省廣電局、山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