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米恩.夏多內 跨越隔閡 省思現世的共同疑惑

法國劇場導演戴米恩夏多內(圖/林韶安攝)

疫情封鎖國界的狀況下,法國導演戴米恩.夏多內是少數來到臺灣、並能與臺灣演員一同排練創作藝術家。他因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合作的「開動計劃」來臺,並選擇英國文本發展爲《人性交易所》,期待透過劇本豐富的政治意涵,帶領觀衆省思眼前的社會與人性價值。而主創團隊跨國性質更是創作的關鍵,他希望能跨越語言文化隔閡,帶領觀衆擺脫窺探異國風景獵奇角度實質見證文化相互激盪迸發的火花

人物小檔案

◎ 臺灣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開動計劃」合作藝術家。

巴黎第十大學戲劇歷史及美學博士,身兼導演、劇作家、戲劇顧問、大學教師與研究者等不同身分

◎ 除教學與研究外,亦曾擔任編舞家Vanessa Le Mat、導演Yves-Noël Genod、瓦里科夫斯基(Krzysztof Warlikowski)和影像設計Denis Guéguin的助理導演。注重劇場理論表演性,使用自己的劇本、或是改編其他劇作家的作品

法國新銳導演戴米恩.夏多內(Damien Chardonnet-Darmaillacq)曾於培養無數表演人才的戲劇學校Cours Florent鑽研表演,也在巴黎第十大學研究劇場美學,並獲得博士學位。他可以說是法國戲劇圈中少數融會理論和實務的創作者。完成學業後,他曾以助理和戲劇顧問的身分與多位歐洲知名導演合作,也曾擔任左派政治領袖賀爾雅(Ségolène Royal)的幕僚。目前身兼教職的夏多內始終懷抱着創作熱忱,獲選爲鳳凰劇院「歐洲創作中心」(Phénix scène nationale Valenciennes, pôle européen de création)力推的青年藝術家。

即將在臺演出的《人性交易所》屬於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合作的「開動計劃」,這場長達四年的交流計劃力圖促成兩國文化的實質相遇,邀請兩地青年藝術家攜手合作,如夏多內所言:「這次我受邀至臺灣創作並非走馬看花的觀光旅行,而是深入本地的文化、跟當地的藝術家溝通與交流,讓我們能夠共同完成一出作品。」《人性交易所》不僅包含臺灣實力深厚的表演者,也融合了臺、法兩地創意十足的設計羣。這個跨國藝術團隊將一同鑽研荒謬現世的愛恨情仇

選擇呼應世界局勢、具政治性的文本

身兼劇場研究者與創作者等多重身分的夏多內,認爲理論和實踐完全不可分割,兩者缺一不可:「這兩種相異的學習背景讓我培養出一種獨到的眼光,去觀察作品、表演、空間、文字、社會環境文學性。它們也影響了我的藝術創作,使我能深入解讀故事情節、戲劇情境角色情感、演員表現、文本內涵、戲劇構作的核心。」夏多內始終懷抱着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百態,深入理解周遭生活的每個細節,無論它們以何種形式存在、是否具有某種文化的特殊色彩。因此,這次創作中,他試圖與觀衆分享他觀察臺灣社會環境的敏銳視角。然而,他並沒有「再現臺灣文化」的野心,而是透過歐洲人的視野,帶領其他臺灣藝術家,一起重新認識我們身處現世的共同疑惑。

夏多內的上出作品是改編自十七世紀、法國劇作家拉辛(Jean Racine)代表作《昂朵馬格》Andromaque,此次則將目光轉向英國當代劇作家Dennis Kelly的小說《愛與金錢》Love and Money,並改作成《人性交易所》。對他來說,這兩個時代相距甚遠的劇本似乎有某種共通性:「我選擇搬演文本的主因,在於它是否能與現世產生共鳴,帶領觀衆省思眼前的社會與人性價值,無論它是經典或當代劇本。」

在夏多內眼中,《昂朵馬格》和《愛與金錢》都具有豐富的政治意涵。前者透過兩國之間國王與皇后之間的愛恨糾葛,引述無法相容的國族與文化,後者則質問我們在財富與人性之間該如何做出選擇。壟罩在病毒陰影之下的全世界目前都面臨這樣的抉擇:我們要冒着犧牲性命的風險,維護經濟穩定發展,還是不惜任何代價,挽救岌岌可危的人命?夏多內認爲,這不僅是《愛與金錢》提出的關鍵疑問,也反映出當代時局的矛盾——「如何維繫物質生活與人性價值之間的微妙平衡?這也是我們當前面對疫情危機無法逃避的難題。」

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

英國文本、法國導演、加上臺灣演員的詮釋,這樣的文化熔爐該如何連結觀衆所處的社會環境,體現出他們關注的問題,始終是《人性交易所》創作上的關鍵。夏多內表示,最初確實考慮過把發生在英國的戲劇動作搬移到臺灣環境,但後來決定不作更動,保留原劇的歐洲色彩。他說:「創作核心並非讓觀衆辨認熟悉的環境,而是突顯這個故事的普世價值,讓觀衆瞭解劇中的人性思辨,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這個文本提出的疑問並不屬於任何一種文化,它觸及每一個人。也許某些文化差異會讓觀衆覺得奇怪,但這纔是最有趣的地方:彙集世界上各種不同的表現風格,找到它們彼此的共通性,進而建構一出深入探討人性的作品。」

此外,對夏多內來說,陌生的語言並非障礙,而是挑戰。在排練場上,他試圖將語言不通轉換成創作助力,也促使他重新思考導演該如何與演員工作。他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不完全建立在語言之上,同時也包含了身體語彙、聲音語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於是,以熟悉原作文本的每個細節作爲前提,夏多內在排練場時,儘管不瞭解每位演員說什麼,但他都知道角色之間的關係、他們的動機、每個場景的衝突核心;因此,若演員無法用語言說服導演,就必須要創造一種戲劇情境、一種舞臺張力。夏多內認爲:「當我意識自己開始產生疑惑,那就表示場上的表演失去了戲劇性。排練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觸及戲劇情境的核心,再迸發出動人的情感和張力。若表演能發揮這種真實的力量,即便聽不懂任何一個字,觀者也能融入劇情。」

看好未來創作能量的爆發

在疫情期間,夏多內排除千辛萬苦來臺,都是爲了與臺灣藝術家在排練場上激盪出精采的火花。面對瞬息萬變的時局,他也提供了身爲劇場藝術史研究者的看法。對他來說,疫情影響劇場發展在歷史上並非首例,每個世紀都有嚴重的傳染病迫使劇場歇業。短期內,各地通行被有條件的封鎖絕對會妨礙藝術家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作品的傳播。但夏多內深信人們嚮往文化、參與藝術活動的慾望並不會改變,他說:「一旦公衛情況開始穩定,我堅信這種慾望會變得更爲強烈,受到疫情壓抑數個月、數年的創作動能將會一次爆發。」因此,從長期看來,他相當看好劇場發展的前景;即使暫時沉寂一段時間,藝術家們也會重新活躍起來,推出更發人省思的創作。

跨越肺炎疫情隔絕的疆界,來到臺灣無虞之地的夏多內,將透過《人性交易所》與觀衆分享臺、法兩地藝術家的心血結晶。他希望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帶領觀衆擺脫窺探異國風景的獵奇角度,實質見證文化相互激盪迸發的火花,提供在語言之外的多重幽微情感,挖掘出文本呼應現世的人性價值。

BOX

夏多內的臺法兩地劇場體驗分享

夏多內專程來臺創作,經過這段時間的工作與排練,他對法國與臺灣劇場環境的差異,也有相當的體會,他說:「劇場是法國文化產業的主流。每個地方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表演場地。對創作者而言,法國可說是『文化天堂』,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雖然導演的收入並不優渥,但他們擁有相當崇高的社會地位。然而,近年來,法國許多劇院都面臨經費短缺的難題,創作者也相當辛苦。儘管劇院總監以無限的熱誠和精力來支持我,但我在法國多半都在單打獨鬥。這一點和我在臺灣經驗截然不同。在兩廳院創作時,我不但擁有優良的技術設備,也有一羣陪伴我的專業人才。這樣優渥的環境讓我能安心地投入排練之中,即使我覺得大家都對我都『太客氣』了。藝術夥伴必須相互刺激,才能迸發出璀璨的火花。自由的風氣有利於激發無限的創意。藝術家必須勇敢地提出惱人的問題、表現出令人害怕的氣勢,才能擾動觀衆的感知。」(王世偉

戴米恩.夏多內《人性交易所》

10/9~10 19:30

10/10~11 14:30

臺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本文摘自《PAR表演藝術 10月號第334期》)

《PAR表演藝術 10月號第3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