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經「1過程」營養少5成 還增糖尿病及罹癌風險
洪泰雄表示,經烹飪的蛋白質結構會產生變化,一般情況下,烹調後的蛋白質仍保留大部分營養,但若是過度加溫,如油炸,損失幅度最高達50%。(示意圖/Shutterstock )
蛋白質是人體極重要的營養素,但經過烹飪後是否會流失?臺大生物產業學系講師洪泰雄表示,經烹飪的蛋白質結構會產生變化,一般情況下,烹調後的蛋白質仍保留大部分營養,但若是過度加溫,如油炸,損失幅度最高達50%。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則表示,研究發現,常吃炸物者的血糖較高,且會增加罹癌風險。
洪泰雄在其臉書表示,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生物大分子,烹飪過程可以使其發生變化,但一般情況下,烹調後的蛋白質仍然會保留其大部分營養價值,除非高溫長時間加熱或過度烹調。
洪泰雄表示,適當的烹調可以提高蛋白質的可消化性和生物利用率,例如煮、蒸、炒等方式可保留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但若過度加熱或烹調時間過長,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可能會遭破壞,導致營養價值的流失。
他說明,所謂過度加熱是指油炸等烹調方式,因爲會導致蛋白質的分子結構被破壞,而影響其營養價值,研究顯示,過度加熱可能會導致蛋白質營養素損失10%~50%不等,所以,爲了儘可能保留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建議避過煎炸的烹調方式。
江守山也在《下班經濟學》表示,研究發現,常吃炸物者的體內多環芳香烴較高,會使其血糖較高、增加糖尿病風險。他先前公開受訪時曾表示,多環芳香烴是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會增加罹患膀胱癌等癌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