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長斑=細菌感染? 農委會闢謠

農委會指出,蛋殼破裂,易受微生物感染,衛生品質堪慮。(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徐珍翔臺北報導

農委會表示,最近網路傳播雞蛋殼上長斑的雞蛋最好不要吃,因爲這種長斑點的雞蛋,很可能是因爲感染了細菌」等訊息並不正確,除非有人爲因素造成蛋殼裂損,否則蛋殼黏膜、蛋殼膜皆可保護雞蛋不受病原菌感染;至於蛋殼厚薄、顏色、斑點等異常情形,與雞隻營養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基本上尚不至於影響蛋品質,更不能借此判定感染沙門氏菌

針對雞蛋的由來,農委會說明,母雞卵巢大約每天會排一個卵(俗稱蛋黃),蛋黃隨即在輸卵管慢慢往前推進,推進過程,輸卵管會慢慢分泌蛋白加到蛋黃外面,然後再分泌黏液形成兩層蛋殼膜;大約4個小時後,推進殼腺子宮),在此形成蛋殼(約需21小時),鈣沉積色素降解則在此階段完成,最後從泄殖腔產出到體外,即市售生鮮雞蛋。

農委會官員進一步指出,母雞在產蛋期間,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營養等因素影響,導致蛋殼厚薄與顏色差異,此爲自然現象,又蛋殼斑點顏色會因品種而異,不一定爲褐色白色。雞蛋產生時,正常產道無菌,因此,無論蛋黃、蛋白或蛋殼表面也應該爲無菌;雞隻輸卵管若遭細菌感染或因人爲造成破壞性損傷時,纔可能污染蛋白,但此種狀況非常少見,「業者會避免讓這類蛋品流入市面」。

此外,一般市售的雞蛋都是未受精蛋,並非種雞場所生產種蛋,不應有死胚蛋或是有看到血管的臭雞蛋存在,因此,市面上黏殼蛋、臭雞蛋、散黃蛋、發黴蛋等,多爲民衆購買後,不當儲存或儲存過久,才造成蛋品變質發臭、發黴,不能食用

官員也提到,市售洗選蛋在洗選製程中,已透過人工機械將有裂痕的蛋剔除,民衆所購買生鮮雞蛋若有裂痕,應爲運輸過程經外力或搬運造成;裂殼蛋因蛋殼外表黏膜或蛋殼膜破損,容易遭微生物污染,其衛生品質確實堪慮,「國內外的確曾發生過沙門氏菌引起的雞蛋食物中毒事件,但多半不是雞蛋本身引起的,而是飼養管理加工保存不當所引起,單純由蛋殼斑點判定並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