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輿論監督版面少、作品少、獲獎少,怎麼破?
導讀
黨報,是黨組織聯繫羣衆、教育羣衆、組織羣衆,提高黨員和羣衆覺悟程度的最有力武器。黨報有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之稱,爲黨發聲,爲人民主持正義,是黨報存在應有之義。在黨報的各種功能中,開展輿論監督是黨報最具宣傳教育功能的武器。然而,近年來,黨報輿論監督報道越來越少,輿論監督功能的削弱對黨報的威信和公衆信任構成挑戰。
黨報輿論監督陣地有萎縮趨勢
新媒體的崛起帶來傳媒市場的劇變。一方面,新媒體蓬勃發展,催生了廣泛的輿論監督;另一方面,黨報市場份額縮減,輿論監督的需求更爲迫切。令人憂慮的是,黨報輿論監督處於陣地萎縮狀態。
2012年底,筆者曾對全國省級黨報輿論監督版面和欄目作過摸底統計,當時全國有13家省級黨報開設了輿論監督相關版面和欄目,如北京日報“政府與市民”、解放日報“百姓心聲”、天津日報“海河之聲”、河南日報“輿論關注”、大衆日報“讀者”、湖北日報“監督”、湖南日報“來信”、陝西日報“新聞調查”、山西日報“監督與關注”、吉林日報“百姓心聲”、黑龍江日報“民聲民生”、福建日報“讀者來信”、新華日報“新華調查”“讀者來電”等。這些版面和欄目刊發了大量鮮活、生動、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輿論監督報道,成爲黨報最具可讀性、最具傳播力、最具影響力的版面和欄目,在黨報與讀者間搭設了互動交流的渠道,有力增強了黨報在人民羣衆中的威信和影響力,提升了黨報的社會公信力。
△北京日報“政府與市民”版面
而今,仍然堅持開設有輿論監督版面的省級黨報只剩下5家,有的改了“門頭”換了名稱,有的壓縮了出版期數,延長了出版週期,從過去一週一期變成一月一期或半月一期等。一向重視羣衆工作的新華日報,曾一度恢復“讀者熱線”欄目,但終因時勢變化,打電話報料、投訴的越來越少而停辦。因素材短缺而力不從心,黨報開展輿論監督日益艱難。
檢視當下黨報的輿論監督,形勢差強人意。近年來輿論監督稿獲獎少,特別是來自黨報的參評稿少之又少。梳理去年獲中國新聞獎的輿論監督稿發現,其中一半來自央媒,一半來自地方媒體,而來自地方黨報的僅有兩家。黨報輿論監督參評稿少,客觀上跟黨報的主要領導對待輿論監督報道的認知和態度有關,重視的則表現突出,不重視或壓制輿論監督的自然申報就少。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非常重視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從2022年開始,專門設置了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獎項。這是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對輿論監督報道的最有力加持,傳遞出重視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報道的鮮明態度。
然而,近3年來參評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獎項的作品,卻不增反降,逐年減少。2022年參評輿論監督報道獎項的作品有63件,2023年減少到56件,2024年時只剩下50件,平均每年減少了10%。這無疑揭示了包括黨報在內的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陣地萎縮、報道銳減的嚴重問題。
弱化輿論監督功能有損黨的形象
黨報輿論監督功能的弱化,雖然表面上看似無關大局,但實則侵蝕了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損害了黨在民衆心中的正義形象。
一是“自我放棄”。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包括黨報在內的傳統媒體調整了發展思路,強化了經營創收,弱化了輿論監督功能,特別是黨報傾力打造多年已經形成一定社會影響力的輿論監督品牌欄目和版面逐漸淡出公衆的視線,原因歸爲“上面不喜歡”“地方不歡迎”。
圈內人把輿論監督形象地比喻爲“唱白臉”,是媒體的平衡力量。可現在不少黨報不“唱白臉”,一邊倒“唱紅臉”,缺乏批判性聲音。
當然,黨報因其所處的特殊政治地位,規矩多,紀律嚴,這是事實。報什麼、不報什麼,黨報不會因片面追逐流量而降低標準,對選題有自己的判斷和考量,這一點有別於市場化媒體和商業網站。然而,這不應成爲忽視或放棄輿論監督功能的藉口。否則,黨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將遭受嚴重衝擊,傳播力的下降將無法避免。
二是自身考量。當前,儘管傳統紙媒面臨挑戰,黨報卻依然佔據輿論高地,這是其政治屬性與地位的必然。現在一些地方利用媒體市場化運營,把黨報發行和經營創收與新聞宣傳掛鉤,美其名曰戰略合作,實則以商業利益換取輿論的寬容。如某地因長期向海洋排放化工廢水,導致當地上百戶紫菜養殖戶絕收,當地黨報卻刊發整版軟文,爲當地紫菜養殖戶直指“罪魁禍首”的化工園區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歌功頌德,大唱讚歌。這種喪失公正立場、背離黨報初心的行爲,有損其在民衆中的聲譽。
三是思想顧慮。一提起“輿論監督”,一些地方領導的第一反應是“負面新聞”“惹麻煩”“找茬”“跟地方過不去”等等,壓根沒把輿論監督報道上升到有利於改進工作、規範管理、提高效能、促進公平公正的認識高度上來。一上來或是消極逃避,或是“興師問罪”,沒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一些媒體主要領導並非新聞專業出身,也沒有媒體從業經歷,缺乏對媒體人的感同身受,在面對黨報需不需要輿論監督的“心靈拷問”時,常患得患失,立場搖擺,具體表現爲:有的怕用力過猛,畏首畏尾,瞻前顧後,蜻蜓點水,隔靴搔癢;有的怕“惹事”,得罪“領導”和“有關方面”,本着“得過且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栽花少碰刺”;有的乾脆把過去一些身上帶棱角、帶刺的版面和欄目砍掉,或者通過欄目“改造”的方式,逐步弱化欄目的輿論監督功能,把領導和地方感到頭疼的“刺兒頭”“愣頭青”以輪崗、換崗的方式進行調整,導致輿論監督名存實亡,直至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黨報輿論監督“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輿論監督與正面宣傳,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有一段精闢的論述,“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新聞媒體要直面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醜惡現象和陰暗面,激濁揚清,鍼砭時弊。對人民羣衆關心、意見大反映多的問題,要積極關注報道,及時解疑釋惑,引導心理預期,推動改進工作。”
歷史上,黨對黨報的輿論監督功能和作用闡釋得非常清晰。1948年11月23日,新華社中原總分社曾在《辦好黨的報紙和通訊社》一文中提出警告:“如果記者成爲私人御用‘記功員’,報喜不報憂,報好不報壞,文過飾非,自欺欺人,正是‘客裡空’的一種具體形態,而且是異常危險的事。”“正確的自我批評絕不會損害黨的威信,而且只會增加羣衆對我們的信任和諒解。”
黨報開展輿論監督,就是黨報對發現損害或危害黨的形象的社會現象、存在問題所進行的一種黨內自我批評、自我警醒,目的在於提醒和告誡當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正視存在的問題、矛盾,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待人民羣衆的呼聲和反映,採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進而以行動贏得人民羣衆的信任和擁護,構建和諧、融洽的黨羣、幹羣關係。
步入新時代,儘管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沒有變,黨報承擔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沒有變。黨報開展輿論監督就是對照黨對黨員、幹部的要求和標準,照照鏡子、扯扯袖子、紅紅臉、冒冒汗,讓黨員領導幹部能客觀理性地看到轄區黨員、幹部身上存在的作風問題。狹隘地認爲輿論監督等於抹黑、添亂、過不去、雞蛋裡挑骨頭,無異於心胸狹小、缺乏格局。黨報只有進行廣泛的建設性調查性報道,才能盡到黨媒職責,保障人民羣衆的知情權,贏得人民羣衆的信任,方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格局和媒體競爭態勢發生了顛覆性變化。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黨報更應堅守輿論監督的陣地,積極拿起輿論監督武器,爲黨發聲、爲民代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實際行動提升其在輿論場中的影響力。黨報的政治地位不應成爲弱化輿論監督的藉口,而應是推動其更有力執行輿論監督使命的動力。這是黨報的屬性和功能決定的。唯有如此,黨報才能在新時代的傳媒環境中,持續發揮其引導輿論、服務羣衆的關鍵作用。
黨報開展輿論監督大有作爲
黨報開展輿論監督威力大、影響廣、社會關注度高、傳播效果好,是其他市場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實踐表明,黨報通過開展輿論監督,促進了政府部門的機關效能建設和作風建設,加快了社會法治化治理進程和文明進步。
以今年“5·22”安徽滁河污染事件爲例,地方官員不作爲、懶政等行爲被央視報道第二天即遭免職處理。這是當今社會治理中,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威力的又一有力例證。
新聞推動社會進步。新聞媒體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功能,積極介入和參與社會治理,成爲重要的社會善治輔助力量。截至2024年6月24日,浙江省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看見》欄目開播兩週年,共刊播475期,其中輿論監督233期,佔了近一半,消除了起初外界對欄目“辦不了、辦不好、辦不長”的擔憂。《看見》欄目以媒體監督“小槓桿”,撬動社會治理大效能,秉持真摯的爲民情懷,把每件“小題”都“大做”,成爲解決羣衆關心問題,強化執政能力建設的有力抓手。
2024年元旦,重慶廣播電視臺開播輿論監督節目《今日關注》,目前已經形成市區(縣)兩級各有側重、優勢互補、聯動發力的輿論監督體系,全力打造了具有重慶識別度和全國影響力的建設性輿論監督品牌。
2024年4月29日,江蘇如皋市融媒體中心全新推出全媒體新聞輿論監督欄目——《如皋零距離》,聚焦社會熱點,關注民生話題,“如皋發佈”微信公衆號同步推送相關報道。用該中心負責人的話說,開設新聞輿論監督欄目,旨在以對話架起橋樑、用溝通推動改變,客觀調查報道、理性監督問政。
△《如皋零距離》推送的文章列表
當然,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以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看見》欄目爲例,欄目開辦兩週年座談會,湖州市委書記親自出席爲其“站臺”,稱“《看見》欄目是一把鑰匙,打開的不僅是監督的大門,更是社會治理的模式,充分彰顯了欄目的時代價值”。可見,這檔輿論監督欄目之所以能迅速“出圈”,引發社會關注,並能持久開辦下去,除了採編播人員的精心策劃和辛勤努力外,背後更離不開當地主要領導強有力的支持。
△湖州市委書記陳浩在《看見》欄目開播兩週年時與欄目組及各界代表座談交流。
輿論監督報道聚焦社會熱點、焦點、難點,備受社會關注,同時也成爲各類新聞評獎的“寵兒”。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看見》欄目一年有兩件作品摘獲中國新聞獎,創下了一個欄目創優的奇蹟。在第34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有16篇是輿論監督稿。
可見,輿論監督報道只要吃透政策,採寫到位,掌握好尺度,在好稿的角逐中,獲獎的機率還是很高的。以新華日報爲例,歷年推薦到省和國家參評的輿論監督作品,基本上都有斬獲;已經退休的內參部原資深調查記者陳道龍以調查報道出名,多次捧獲中國新聞獎獎盃。
黨報開展輿論監督迎來發展機遇
長期以來,新聞界一直呼籲儘早出臺保障新聞採訪報道權利的相關法律法規。值得欣慰的是,2024年6月28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一章第八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採訪報道制度。有關人民政府和部門應當做好新聞媒體服務引導工作,支持新聞媒體開展采訪報道和輿論監督”等等,從法律層面確立了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這項法律的修訂和施行,掃清了突發事件採訪報道的法律障礙,爲新聞媒體開展突發事件輿論監督提供了“尚方寶劍”。
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構建全新的媒體生產傳播機制與評估體系,推動主流媒體的深度變革,並完善輿論引導與輿情協同機制。這一決定昭示着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新使命,既要堅決傳播黨的聲音,生動講述中國故事,又需遵循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建立與全媒體時代相適應的工作模式和評價標準。當前,輿論監督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面對新的歷史座標,如何重塑黨報輿論監督影響力,提高黨報在輿論場上的聲量和分量?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找思路、找啓迪、找答案,始終把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爲做好新聞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報輿論監督助力不干擾,幫忙不添亂,始終錨定正確的政治航道。
二要堅持建設性監督。輿論監督是手段,落實改進是目的,不能爲了監督而監督。輿論監督要聚焦“卡點堵點”“痛點難點”“焦點熱點”,反映人民羣衆訴求,迴應社會關切,有的放矢開展調查,推動解決實際問題,推動黨的方針政策落地落實。
三要報道更細更嚴。用“冷心”做熱事,善於“踱方步”,切實做到有現場、有預判、有見地,經得起推敲,無懈可擊。監督的題材要留有餘地、與人爲善,不求一鳴驚人但求口服心服。
四要鍛造更強的專業隊伍。培養一支素質高、業務精、品德優的調查記者團隊,爲黨報的輿論監督提供堅實的後盾。在嚴守紀律的前提下,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鼓勵,讓他們在輿論監督的戰場上無畏前行,將其作爲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武器。
來源 | 《新聞前哨》2024年10月(上)
原標題 | 《黨報輿論監督:勇擔使命,堅定立場,重塑影響力》
作者 | 丁亞鵬(新華日報社新華傳媒智庫)
值班編輯 | 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