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不催孩子學習時,他優秀到令人吃驚!
▲ 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前兩天,一位網友的分享讓我觸動很大。
昨晚兒子鄭重地和我談話,希望我管住嘴,少叨叨。
他說自己心裡有數,知道什麼時候該學,什麼時候該休息,而我的叨叨,只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
本着不跟青春期孩子較勁的大原則,我咬牙說行。
於是今天帶兒子從口腔診所出來,看着他在車上擺弄手機半天,又連上了車上的藍牙,播放他曲庫裡的音樂,搖頭晃腦很享受的樣子,我愣是忍住啥也沒說。
兒子用餘光撇了我幾次,終於開始幹正事了,進行高考單詞的每天打卡。
50個單詞,用時11分鐘,比平時效率高很多。
過分催促損耗孩子的能量
催促的背後,隱藏的,其實是對孩子的否定。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爲孩子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時刻盯着他,催着他,他纔會動一動。一旦我們鬆懈了,孩子就徹底放縱了。
但事實上,孩子的心裡遠比我們想象得更清楚。
他有自己的生命節奏,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
第五期“正念父母”的時候,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和孩子的一次對話。
她問孩子:“爲什麼不寫作業啊?”
孩子回答:“我現在沒有動力寫。”
當媽媽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多年的困惑,彷佛在一瞬間解開。
她意識到,孩子是會能量不足的!
當我們看到孩子不寫作業玩手機的時候,下意識想到的,幾乎都是“偷懶”、“貪玩”、“不務正業”這樣的負面詞彙,卻很少會想到,孩子其實是在充能。
充足了能量,他自然就會去做該做的事情,而那個時候,學習效率就會提高很多。
學習,是一件需要消耗巨大能量的事情。
我們要做的,是幫孩子“賦能”,而不是讓孩子“負能”。
不要習慣用自己的節奏去支配孩子的行爲,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並讓他學會承擔後果。
畢竟,孩子纔是自己學習的第一責任人。
假裝努力沒有意義
過分干預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當父母的催促變成一種習慣,那麼假裝努力就會變成孩子的應付手段。
經常有家長問:
我孩子每天都花很長時間在學習,我看着都心疼,可是都這麼努力了,爲什麼成績還上不去呢?
原因很簡單,很可能,他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你看到他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上,但其中有多少時間是在做“無用功”你卻無從知曉。
一本書翻了一小時,但真正看進去就十幾分鍾。
一道題寫了許多頁,但寫到點子上的才幾行字。
這種“拉鋸戰”式的假性努力,很可能就是孩子應付你的手段。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每一個孩子,都會在和父母長期的“鬥智鬥勇”中,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孩子發現,只要在你面前假裝很努力,就可以讓自己理所當然地不用努力,他就會對此產生依賴。
因爲這樣做,非但可以免去你的喋喋不休,還可以當作自己成績不好的擋箭牌:
“我已經很努力了,我也沒辦法啊!”
看似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孩子很努力啊!”
但其實早已朝着糟糕的方向發展:表面應付你,私底下躺平。
而你,根本不知道。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前兩天,有個孩子對我說,爸爸媽媽總是沒搞清楚狀況就亂髮脾氣。
我問她怎麼了,她就向我傾訴:
“他們每次只要看到我沒寫作業,就一定會說我。
但很多時候,我其實已經寫了老半天,只是覺得累,趴在牀上休息一下,他們剛好過來看到了,就開始說我。
還有的時候,我確實沒動力寫,但也努力在調整自己,好不容易要準備好好寫了,他們看到我還沒開始,又是一頓數落。”
聽完孩子的傾訴,我能感受到,那個瞬間,她的內心是崩潰的。
當我們在催促孩子的時候,我們到底在催什麼?
其實就是在催一個結果,一個我們想要孩子當下呈現出來的結果。
他在學習,就安心了;他沒學習,就生氣了。
但刻意注重這個結果,就很容易忽視背後的過程。
比如孩子是否真的在好好學習?孩子爲什麼當下不願學習?
而事實上,這些過程,纔是作爲家長的我們,最應該去了解和關心的。
因爲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動力、學習效率、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
而苛求結果,一定會導致孩子反感、牴觸、擺爛……
讓孩子成爲自我驅動者
黑幼龍說:“父母很容易認爲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沒希望了,其實如果做到慢養,這樣的孩子將來可能更優秀。”
慢養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過多幹預,本身就是一種不信任,不但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還會消磨孩子的學習動力,破壞孩子的學習習慣,讓學習變成一件非常無趣的,但又不得不應付的任務。
要讓孩子成爲自我驅動者,父母可以試着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個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做事風格,要學會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規範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善於邏輯思考,他喜歡通過推理和分析來掌握知識。
有的孩子,更偏向於直觀感受,他通過親身體驗、實踐才能學得更輕鬆。
作爲家長,只有提前瞭解孩子的學習個性,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2.給孩子更多選擇權
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家長可以說:
“你是先做作業,還是玩半個小時以後再做?”
“你是想先學習英語,還是先做數學?由你自己決定。”
當孩子擁有選擇權時,更願意自覺地完成任務。
3.允許孩子犯錯
學習,本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進步的過程。
父母把控好大方向後,允許孩子的偶爾失誤,其實也是讓孩子在錯誤中吸取經驗,自主成長。
當孩子感覺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接納時,當他們擁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時,你會發現,孩子的自驅力被慢慢激發出來,變得更加自覺,也更願意配合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