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作”闖出致富路

經濟日報記者 劉興

“稻田裡養出的藍龍蝦肉質飽滿、味道鮮美,主要銷往一線城市,成爲市場的香餑餑。”初冬清晨天剛微亮,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螺溪鎮中房村村民胡映緒便來到稻田裡收捕藍龍蝦。“我家12畝稻田流轉給合作社進行稻蝦田改造,並從合作社回租40畝稻蝦田進行‘稻蝦共作’,畝均年純收益有2000多元,與單種水稻比劃算多了。”

2017年,常年在廣州、上海等地做生意的方建軍看上了螺溪鎮集中連片、平坦規整的高標準農田,加上這裡氣溫適宜,水系多、水質好,適合稻蝦共作。於是,他來到螺溪鎮流轉2000多畝稻田進行改造,建立稻蝦養殖示範基地。經過多年來的摸索,現已完成稻蝦田改造1.5萬畝,帶動周邊130多戶村民發展稻蝦產業,胡映緒便是其中之一。

螺溪鎮萬畝稻蝦養殖示範基地緊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被譽爲“江南都江堰”的槎灘陂,槎灘陂的水是從井岡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水,水質優良。這些清水通過灌渠源源不斷引入螺溪鎮的萬畝稻蝦田,養出的小龍蝦膘肥體壯、肉質鮮美。

“水稻淨化了小龍蝦的生長環境,小龍蝦的糞便又作爲有機肥爲水稻提供營養。我們採用物理防蟲、測土配方等辦法,實施生態種養,既出稻香蝦,也出生態米,每斤稻米售價比普通稻米高出4元多。”螺溪鎮萬畝稻蝦養殖示範基地負責人方建軍給記者算了筆增值賬:“以前我們‘稻蝦共作’模式是‘一田雙收’,今年開始引進澳大利亞淡水藍龍蝦後,上半年養殖小龍蝦,每畝純收益約2500元;下半年藍龍蝦與晚稻共養,藍龍蝦每畝純收益約2000元,水稻每畝純收益約500元,加起來每畝收益有5000多元,是單一種植水稻的5倍。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還填補了市場空白。”

今年年初,螺溪鎮引進浙江大學小龍蝦科研團隊,水產動物營養專業華穎博士帶領團隊在螺溪鎮開展土壤、水質試驗後,引進澳大利亞淡水藍龍蝦,養殖面積2000餘畝,形成了以稻養蝦、以蝦促稻的良性循環形式。同時,在藍龍蝦和小龍蝦的育種、繁殖、養殖等方面對農戶進行指導,帶領更多養殖戶加入“稻蝦共作”行列。

“以前養蝦全憑經驗,產量和成活率較低,現在引進珍貴品種藍龍蝦,沒科技可不行了。你瞧,田裡種的是綠色稻米,藍龍蝦藏在稻田裡,遍佈田間的監控可24小時監測水質情況,一旦有異樣,系統自動提醒,技術人員及時調整換水。”螺溪鎮稻蝦共作產業鏈黨支部書記李勇民說。

經過多年探索,泰和“稻蝦共作”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精。養殖方式也由單一的賣商品蝦變爲培育種蝦、孵化蝦苗、養殖商品蝦等全產業鏈生產。在螺溪鎮萬畝稻蝦基地的輻射帶動下,泰和縣中龍鄉、沙村鎮、禾市鎮等地的350餘戶村民紛紛發展“稻蝦共作”,全縣“稻蝦共作”面積達2.5萬畝,年產蝦量達1800噸、稻米達9500噸,總產值突破1.2億元。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