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尊重叢林 講述拍片計劃得默許《亞馬遜》虛實交織殖民血淚

尚貝吉福特戴帽者)飾演罹病的德國學家,跟着原住民尋找神秘植物

布里歐戴維斯(左)飾演美國植物學家,與年邁巫師再度一同深入雨林

入圍201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夢遊亞馬遜》,是30年來第1部在亞馬遜叢林拍攝的敘事影片外界以爲以大自然爲背景電影不用道具搭景,難度較低,沒想到完全相反,哥倫比亞導演希羅蓋拉(Ciro Guerra)透露:「我們拍片前要先獲『叢林』同意,及學會尊重環境,如果你牴觸她,她馬上就會反噬你。」

沿河尋治病植物

「我特別請教當地巫師,某天晚上一個人在叢林敘述了我的拍片計劃。」他不得不承認一切非常神奇,拍片、籌備、拍攝3年半過程中,沒有任何工作人員受傷、生病,見到許多稀有動植物也沒被攻擊或咬傷,「就連天氣也非常好,我覺得叢林默默地允許並協助我們拍這部片。」

蓋拉以美國生物植物學家理查舒爾茲,及德國民族研究學家西奧多科赫戈伯格日誌爲靈感,故事敘述德國科學家在叢林中怪病,他向原住民巫醫求助,順着河流找尋能治病的神秘植物「yakruna」;40年後一位美國植物學家也踏入這片叢林,因失眠問題,請求年邁巫醫帶他尋找當年德國科學家記載的神秘植物。電影魔幻與寫實交織,隨着深入雨林,殖民血淚史也一一浮現。

電影以黑白色呈現原本應該是青蔥鬱鬱的亞馬遜叢林,蓋拉認爲,這是因爲自己無法完全呈現叢林樣貌,「他們至少有50個單字形容綠色』,我認爲黑白色才能讓觀衆有更多想像空間。」他發現亞馬遜原住民的思維西方民衆相差甚遠,像是當地巫師認爲「時間」並非線性,而是同時且多樣性地發展,「在這裡西方世界邏輯根本行不通!」

35釐米底片拍攝

爲了克服當地潮溼環境對數位攝影機造成的威脅,他以35釐米底片拍攝而成,「數位攝影機可以同一個景拍好幾次,我們只能拍2次,因此拍攝工作纔沒有任何延遲。」他們每3天就要將底片空運阿根廷工作室,直到工作室回覆「一切OK」,他才能稍稍鬆一口氣。電影29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