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解碼中歐貿易:關稅“毒藥”或引發電動車領域全面衝突

“我們正處在一個艱難的時刻,”法國總統馬克龍在10月14日巴黎車展上坦言。“歐洲市場正在萎縮,而中國的競爭力卻日益增強。”他認爲,爲了保護本土產業,有必要實施公平競爭的規則。“如果中國製造商獲得了補貼,那引入關稅是爲了平衡競爭。”法國政府對此表示支持。

歐盟委員會於10月初正式通過了對中國電動車的額外關稅提案,儘管德國在投票中持反對意見,但法國、意大利和荷蘭等西歐國家均表示支持。

▲圖源:Eliot Blondet/MAXPPP/dpa/picture alliance

儘管中歐雙方仍在基於世貿組織(WTO)規則進行談判,但中歐貿易緊張局勢繼續加劇。中國方面已對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徵收額外關稅,並對歐盟乳製品展開反補貼調查,一場全面貿易戰或將一觸即發。

這場經濟衝突讓德國的汽車行業感到不安。寶馬等德國汽車製造商明確反對這些懲罰性措施。寶馬高級經理博魯克(Martin Boluk)在德中汽車大會上呼籲道:“寶馬堅信自由貿易的原則,這些零部件和車輛必須在全球市場上自由流通。我們不支持歐盟的關稅政策。”

德國知名汽車專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進一步警告,關稅不僅無益,反而是“毒藥”。他指出,中國如今是德國的技術供應商,雙方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重要。他回顧了德國企業早期將技術轉移到中國的經歷,強調現在德國不能再以關稅封鎖技術交流。

▲圖源:Getty Images/AFP/P. Stollarz

在中歐談判的閉門會議中,中國外交官對歐盟的舉措表示困惑,認爲這些關稅帶有明顯的政治動機,違背全球化的原則。歐盟此舉被認爲是緊隨美國和加拿大的腳步——這兩國早在今年夏天就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了100%的附加稅。

當前,中歐貿易關係面臨巨大挑戰。有外交人士指出,歐盟的行動並不公正,且不符合國際慣例。例如,歐盟委員會在調查中要求中國車企提供電池技術的商業機密,儘管中國企業提交了海量資料,歐盟仍要求補充更多信息。同時,在進行成本對比時,歐盟只選擇了市場表現不佳的法國和意大利製造商,而排除了德國車企。

▲圖源:EU/Christophe Licoppe

更令人不解的是,美國的特斯拉公司雖然在上海設有超級工廠,卻被排除在歐盟的關稅計算之外。作爲向歐洲出口中國製造電動車的最大公司,特斯拉在此次歐盟決議中享有明顯的優勢待遇。杜登霍夫對此警告稱,“這種將中國技術排除在外的舉動,完全是愚蠢的,將我們帶入錯誤的方向。

中國企業如寧德時代(CATL)和蜂巢能源(SVOLT)在電池技術領域已經具備領先優勢,而德國企業無法在短期內追趕上中國的水平。杜登霍夫指出:“我們需要與中國合作,向他們學習,而不是封閉技術交流。”

▲圖源:dw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正在探索新的方式以維持其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吉利汽車在德中汽車大會期間展示了一輛掛有中國車牌的混合動力汽車,以展示其在歐洲市場的雄心。吉利歐洲傳播總監克拉斯(Frank Klaas)表示:“我們目前還沒有在歐洲生產電動車的計劃,但對建立生產基地持開放態度。我們會在未來的銷售地區考慮建廠,並慎重評估關稅和政治限制帶來的影響。”

(歐洲時報德國版曉夢編譯報道,轉載請註明公衆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