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股,漲瘋了!A股重回3000點!首次定調,促進地產“止跌回穩”,政治局會議詳細解讀來了!

記者:孫璐璐 程丹 張達 賀覺淵 郭博昊 秦燕玲

在當前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節點,高層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標誌着宏觀政策迎來極爲重要的拐點。

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官方新聞稿一出,A股隨即跳漲作出迴應。A股重回3000點,地產、白酒板塊掀漲停潮。恆生指數漲幅擴大至3.5%。

其中,地產股方面,A股房地產板塊指數暴漲超8%,港股內房股也全線爆發,世茂集團漲超30%,萬科企業漲超20%。

究竟何種政策力度會引發金融市場如此積極反應?官方新聞稿中,針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下一步經濟工作重點任務,有多處新表述。

總體看,決策層對接下來將要出臺的宏觀政策定調非常積極,高度契合市場此前的呼籲和期待。針對下一步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特別是對房地產市場作出詳細安排,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要求,預計接下來會有更多樓市“大招實招”推出;對資本市場,則明確要“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

除了經濟金融政策加碼外,此次會議特別強調對改善營商環境和兜牢民生底線的關注。提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爲” “加強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幹字當頭、衆志成城,充分激發全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廣大黨員、幹部要勇於擔責、敢於創新,在攻堅克難中長本領、出業績。要樹好選人用人風向標,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爲擔當者擔當、爲幹事者撐腰。要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樑,更好發揮帶動和支柱作用。

爲何提要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緊迫感”?

進入三季度,中國經濟延續恢復態勢,但經濟景氣度有所下降,經濟恢復不平衡問題持續凸顯。隨着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開啓降息週期,我國經濟加碼逆週期調節擴內需所面臨的外部約束條件逐步緩和。可以說,當前我國加碼宏觀政策調控迎來有利窗口期,更爲重要的是,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顯著提升。

會議也指出,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並未改變。同時,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要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可見,在此關鍵時點,高層召開會議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是精準“把脈”了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並“對症下藥”。會議指出,要抓住重點、主動作爲,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中國銀行研究院9月26日發佈的《2024年四季度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下稱“《報告》”)指出,全年實現GDP增長5%的目標,需要宏觀政策加倍發力,提高針對性,未來政策需要從供給端爲主轉向供需並重。若外部環境整體平穩,宏觀政策力度加大並且效果較好,內需加快恢復,預計四季度及全年GDP分別增長5.1%和5%左右。

高層首次定調要促進地產“止跌回穩”

會議對房地產的表述內容釋放出極強的政策寬鬆信號。會議首次明確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顯示出國家穩樓市的決心。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認爲,本次首次在政治局會議中指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進一步表明了當前穩定房地產市場對於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性,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才能更好地爲宏觀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支撐。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也表示,這是中央政治局對房地產市場行情做出“止跌回穩”的明確指示,此處“止跌”既包括成交量止跌,也包括成交價格止跌。觀察7月份以來各地新房和二手房交易數據,尤其是8月份數據其實面臨了新的壓力。“止跌回穩”信號發出,非常明確,要求各地做好穩市場交易和價格的工作。這也意味着四季度各地或有重磅加碼政策持續推出,以更好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會議從供需兩方面明確政策方向。其中,在需求端,會議明確提出,“要回應羣衆關切,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

9月24日人民銀行出臺的5項房地產金融新政之一就是引導銀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央行行長潘功勝當日就表示,銀行下調存量房貸利率,有利於進一步降低借款人房貸利息支出,預計這一項政策將惠及5000萬戶家庭,1.5億人口,平均每年減少家庭的利息支出總數大概1500億元左右,這有助於促進擴大消費和投資,也有利於減少提前還貸行爲,同時還可以壓縮違規置換存量房貸的空間,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嚴躍進預計,10月底會正式啓動全國存量房貸普降的操作。而對於限購政策,陳文靜指出,當前仍有限購政策的城市僅包括北上廣深、天津和海南部分地區,預計未來北上深的限購政策將進一步優化調整,廣州等其他地區限購政策有望全面放開,北上深更大力度優化限購政策也有助於發揮大城市帶動效應,提振市場信心。

在供給端,會議明確提出,“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加大‘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支持盤活存量閒置土地。”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首次明確提出,要“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5月17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去庫存政策。

陳文靜認爲,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整體與此前消化存量和優化增量提法有所不同,在增量上更加強調要嚴格控制,也就意味着未來各地土地供應量、住房供應量等均將結合城市自身實際需要推進,不能盲目擴大各類住房供給量,或將以住房的真實需求爲基準;在存量上要優化存量,對現有的存量住房進行升級改造、改規劃盤活利用等或是重要方向;進一步提高商品房建設質量,“好房子”建設或已經是基本要求,促進“好房子”建設的配套政策有望繼續落地。

另外,對於加大“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以及支持盤活存量閒置土地,在9月24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監管部門也都有提及,央行在與金融監管總局研究出臺支持收購房企存量土地的新政。

陳文靜認爲,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未來仍有望加大力度、深入推進,更好地發揮項目融資“白名單”的作用,改善企業資金環境,保障項目交付,也將進一步穩定購房者預期。同時,未來更多配套資金有望進入市場,加速閒置土地盤活利用,也將爲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此外,會議還提出,抓緊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陳文靜認爲,“抓緊”一詞也表明了完善房地產中長期改革舉措的迫切性,預計未來建立適應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土地、財稅、金融等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也將進入加速推進階段。隨着房地產各項政策舉措若能加快細化落地,或將明顯修復市場預期,加速房地產市場築底企穩。

財政加力在路上 市場看好年內增發超長期國債

會議提出,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切實做好基層“三保”工作。在施策方向上,會議強調財政端要“發行使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貨幣金融端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施有力度的降息”。

爲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央行已於近期宣佈將出臺一攬子增量貨幣金融政策,企穩經濟發展大盤的同時也將夯實財政收入增長基礎。其中,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和主要政策利率下降20個基點將爲金融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進一步減輕企業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同時拉昇稅收收入;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等房地產金融支持政策有望改善房地產市場,從而緩解政府性基金收入壓力。

財政是兜牢民生底線的關鍵一環,今年以來,財政收入增速受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去年翹尾減收等因素影響持續低位運行,一定程度約束財政支出擴張力度,財政收支兩端完成全年預算目標存在難度,有必要出臺更多增量財政政策。

根據本次會議部署,增量逆週期財政政策重點在於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一方面,特別國債在年內依然存在增加發行的政策窗口。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助理教授高宏宇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年內可再發行一批上千億規模的超長期國債,重點面向民生保障、基建、節能環保等項目,擴大財政支出力度。

截至8月,超長期特別國債已累計發行5870億元,尚有較大的待發行規模。高宏宇認爲,可以進一步調整擴大超長期特別國債使用範圍,除進一步支持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外,還以加大對重大項目、服務業領域的支持力度。

考慮到會議明確將完善財稅政策,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部分市場機構認爲,專項債可用於收購閒置土地和存量住房收儲等,可解決目前收儲去庫存資源不足的問題。此外,重啓土地儲備專項債可以緩解地方政府資金壓力,推動土地收入加快回籠。

努力提振資本市場的一攬子改革舉措可期

會議強調,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要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市場普遍認爲,一系列的穩市場的增量舉措從資金端和資產端出發,將極大提振市場信心,隨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有望得到提升。

近期在提振資本市場方面,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舉措雙向發力。央行明確降準降息,創設新工具支持股票市場流動性;金融監管總局積極引導銀行、保險和資管機構維護資本市場穩定;證監會則通過增加制度供給和支持匯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增,來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

具體來看,證監會出臺了“併購六條”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規則,從完善制度設計的角度出發激發市場活力。“併購六條”強調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強產業整合、提高監管包容度、提升重組效率;市值管理指引則系統地闡述了市值管理的目標、定義、方式、主體責任、禁止事項,引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進入規範發展的新階段。

後續《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值得期待。證監會主席吳清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多個部門制定《意見》,部署一系列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安排,着眼於長錢更多、長錢更長、回報更優,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內容包括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完善“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持續改善資本市場生態等三方面。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指出,中長期資金由於具有專業程度更高、穩定性更強的特點,推動中長期資金的入市一方面將有利於投資者結構的優化與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的培育,另一方面在市場波動較大時能夠更好發揮“穩定器”“壓艙石”作用,緩解投資者擔憂情緒,推動市場穩定性進一步改善。

“我國已做中長期資金入市做過多項制度性安排,但多以獨立、分散的形式存在,缺乏統一的系統性規範。”中國人民大學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構建一套相對完整、系統且規範的長期資金入市投資制度體系尤爲重要,《意見》將爲資本市場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能夠吸引中長期資金在資本市場價值投資,提高中長期資金投資規模和比例,優化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夯實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的基礎。

針對投資者保護,會議明確要研究出臺相關措施。近年來,就中小投資者佔全國2.25億投資者中絕大多數的市情,監管部門在強本強基、嚴監嚴管的同時,把投資者保護貫穿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執法的全流程、各方面,全力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和法治環境,讓投資者切實感受到市場的公平正義。並探索深化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投資者行權維權新路徑,如先行賠付、代表人訴訟、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等。

燕翔指出,後續投資者保護舉措的實施將不斷強化投資者保護力度,增強投資者的獲得感,這將爲中國資本市場未來長期投資回報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要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爲

會議指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爲。要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當中所佔的位置和角色越來越重要了,已經早就超越了傳統的‘56789’。”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魏楚表示,此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就已經對民營經濟發展做出制度性安排,包括法治保障、體制機制、開放領域、支持政策、強化監管等方面。魏楚認爲,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政府部門首先要掃清障礙、堅定信心,推出一批條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爲,當前民營企業面臨從高速度成長期到高質量發展期的轉型挑戰、困難和問題。企業尤其是傳統產業企業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來武裝自己纔是出路。“面對困難問題,我們民營企業必須要振作起來,有信心、不躺平。”劉永好建議,相關部門還要加強協作,爲企業合法經營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同時,健全考覈機制,以考覈指標形式,引導各地政府部門落實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行政執法方面,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授馬懷德在題爲《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時代面向》的文章中指出,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背景下,確保法律正確實施,是行政執法的重點任務。

馬懷德認爲,當前的行政執法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執法不作爲、亂作爲以及運動式執法、暴力執法、選擇性執法、逐利執法等執法異化現象,距離嚴格規範公正文明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要綜合運用行政執法工作報告、統計分析、評議考覈、工作情況檢查、案卷評查、案例指導、績效評估以及重大行政處罰決定備案等方式,對行政執法工作情況開展經常性監督,建立完備的行政執法監督制度框架,推動解決行政執法頑疾。

多措並舉織密重點羣體高質量就業網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會議指出,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線,重點做好應屆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脫貧人口、零就業家庭等重點人羣就業工作,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羣體的幫扶。

國家高度重視就業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把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作爲重要的改革任務之一。9月25日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從完善重點羣體就業支持體系、提升勞動者就業權益保障水平等方面部署24條舉措;明確以不發生規模性失業風險爲底線,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完善重點羣體就業支持體系方面,《意見》提出,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成才渠道,促進市場化就業,完善工資待遇、職稱評聘、培訓升學等政策,開發更多有利於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完善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制度,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羣體的幫扶,合理確定、動態調整就業困難人員認定標準,完善及時發現、優先服務、精準幫扶、動態管理的就業援助制度。

爲何要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羣體就業工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指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2024年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未來10年每年將維持在1000萬人以上,總量規模大,就業難度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承載着個人理想和家庭期望,備受社會各方關注,社會影響大。因供需結構性錯位,高校畢業生對優質崗位的期待難以完全滿足,處理不好易引起社會不穩定。而作爲我國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我國農民工規模已達2.98億人,佔就業人口的40%左右,然而農民工就業質量不高、穩定性較差、收入偏低,權益保障還存在不少短板。穩住重點就業羣體,就穩住了就業基本盤。

人社部副部長李忠近日表示,始終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爲重中之重,完善財政、稅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強化崗位開發,暢通基層成長成才路徑,優化銜接校內校外服務,確保青年就業水平總體穩定。同時,堅持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並重,培育壯大勞務品牌,完善外出務工服務體系,穩定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就業規模。暢通失業人員等就業困難人員求助渠道,完善援助機制。

而對於“有活沒人幹”與“有人沒活幹”並存的供需結構性錯位,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楊國慶向記者指出,破局結構性就業矛盾,既要提升勞動力就業能力,也離不開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可通過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彌合人才供需裂痕。”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向記者指出,應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提供實踐需求和案例,共同開發適用性強、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發展更符合新產業結構的技能。

責編:彭勃

校對: 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