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老人“兩頭照顧”難題待解

很多60歲至69歲的低齡老人在退休後,並不能享受休閒時光,他們很快就不得不投入另一份“工作”——既要照顧自己的高齡父母,又要看護子女尚未入托的孩子。

隨着我國居民人均壽命的不斷增加,很多60歲至69歲的低齡老人在退休後,並不能享受休閒時光,他們很快就不得不投入另一份“工作”——既要照顧自己的高齡父母,又要看護子女尚未入托的孩子。

家中上有“老老人”,下有“小小孩”,許多低齡老人不得不扛起家庭照護的重擔。

專家認爲,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比例,同時加強居家設備的適老化改造,儘可能延長老年人居家自理的時間。

“退休比上班還辛苦”

家住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的王蓮(化名)近日向記者訴苦:“退休後也完全閒不下來,甚至比上班還辛苦!”

在2023年55歲退休後,王蓮要兼顧兩頭——既要幫助兒子照顧6歲的孫女和剛出生不久的孫子,又要照顧83歲癱瘓在牀的母親。“我的兩個弟弟在西安上班,還有一個姐姐外嫁蘇州,能在本地照看父母的就只有我們兩口子。”據瞭解,王蓮丈夫的母親仍健在,雖然沒有生病,但是年紀大了,也需要隨時照顧着。

“老人有時候跟孩子一樣我們得哄着。不願意吃藥了,不開心了,哪兒不舒服了,都得照顧着。兒子和兒媳婦在我剛退休就生了二胎,就是想着讓我照看。”王蓮告訴記者。6年前,由於王蓮的母親被機動車撞倒,身體機能大不如前,需要有人看護。

退休後“兩頭”照顧的案例在大城市體現得更明顯。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宋康(化名)作爲教師在2024年初退休,現在不僅要照顧自己年逾八旬的父親,也要幫兒子照看孫女。

“老人退休後要幫助子女看孩子,替子女分擔生活重擔,父母健在的話還要照看他們。我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這樣。”宋康說,“現在大部分中年人下班時間比較晚,和老伴一起給兒子和孫女做做飯,也是應該的。”

雖然宋康的父親目前身體狀態還較好,但他告訴記者,80歲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上了80歲思考能力會弱化,每天的喜怒哀樂擺在臉上,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不知道什麼事就會引起情緒的波動”,是目前較爲頭疼的地方。另外,宋康最近還在向社區和一些養老機構打聽情況,一旦父親身體狀況轉差或者生活不能自理後,提早考慮居家養老以外的養老模式。

“一人失衡,全家失衡”

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80歲以上人口達3580萬人,比重達到2.54%。隨着人均壽命的增加,老年子女照護“老老人”父母的情況越來越多。在人口學家看來,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是老齡化趨勢的一個側影。

對於一些身體較好的低齡老人來說,“兩頭照顧”的方式可以減輕子女的壓力,也可使高齡老人不離開家庭。但同時也存在弊端,尤其是照顧失能失智的老人成爲很多低齡老人的沉重負擔。

高齡老人失能失智者佔有相當的比例。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需要照顧的失能失智老人超過4500萬人,1200多萬的老人則處於完全失能的狀態。中國政法大學陳忠雲教授認爲,一旦家有失能老人,整個家庭關係、經濟狀況和心理狀態都將面臨嚴峻挑戰,長期照顧失能老人讓不少家庭人員幾近崩潰。“一人失衡、全家失衡”的情況越來越多。

更爲嚴峻的是,囿於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財政狀況,對於失能老人的相關補貼對比目前的物價水平,可謂杯水車薪。據瞭解,北京市給重度失能或完全失能老人每人每月補貼600元,中度爲400元,輕度爲200元。而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中西部地區,這一補貼更少,如記者瞭解到陝西省漢中市對重度失能或完全失能老年人實施補貼爲每人每月200元。

“上面請保姆,下面請育兒嫂,對我來說都不切實際。”宋康對記者表示。

服務設施需要加大供給

隨着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類似王蓮和王康這樣“兩頭顧”的退休老人越來越多。家住北京的張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中同時要照護摔倒後的年邁母親,和剛出生一年的孫女,“育兒嫂一個月是8000元,保姆一個月6000元,加起來1.4萬元一個月,實際上再算上包吃住,一個月光請人的成本就用完了我和老伴的退休金。”

不少受訪老人表示,在孫輩母親結束產假返回工作崗位後,自己不得不參與到“輪班帶娃”的過程中,“每一天都和上班一樣,中午都無法休息。”而如果能夠拓寬3歲以下幼兒的入托渠道,且價格普惠化,托育服務質量有保障,則能夠減輕自己的負擔。

目前,全國多地正在推進3歲以下托育服務設施的建設,以北京市爲例,該市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已經正式建成開放,能爲0到3歲的“小小孩”提供114個託位。

而在照護高齡父母方面,陳忠雲表示,“社區和一些養老機構應加大養老服務設施供給,探索更多高齡老人集中養老的模式,爲高齡老人提供更多休閒娛樂的地方。”

在成都市民政局養老服務智庫專家郝勇看來,居家設備的適老化改造對於高齡老人非常重要。據統計,摔倒已成爲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要原因。“適老化改造可以通過安裝防滑設備、扶手等措施,減少老年人因居家環境不適導致受傷的可能性,進而延長老年人居家自理的時間,提高生命質量的同時減少社會養老資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