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中考分流的孩子,現狀讓人意外……

去年有人提議取消中考後的普職分流,人民日報親自下場迴應:

普職協調發展已成爲被官方欽定的趨勢!

“不努力,連高中都考不上”已經不是嚇唬孩子的話,而是鐵打的事實。

之前網上還傳出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孩子申請去上職業學校的申請書模板。

說實話,身爲父母,看着孩子不能正常的接受普高教育,心中真的有幾分酸楚。

雖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假,但在中考分流的制度下,部分孩子真的要被排名和劃分出去。

被“劃分出去”的這些孩子,還能繼續學業,還能過得好嗎?

恰好國慶期間在家看了一部名爲《18歲的流水線》的紀錄片,講述了一羣早早輟學,進入社會工作的孩子們。

在拍攝時,裡面的主人公大多處在十幾歲的初、高中階段。

他們有些主動離開校園,有些被迫離開校園。在他們憧憬的社會裡,真能過得像想象中的那麼自由嗎?

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這些孩子的經歷能找到部分答案。

楊鵬是四川南充人,老家地震後,因爲父母的原因,他選擇不上高中出來打工。

在一次工作時,撬刀撬滑了,楊鵬的手指被割傷,鮮血涌出。

他徑直走進辦公室讓同事消毒下傷口,包上了創可貼,又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幹起活來。

楊鵬告訴導演,這個工作崗位上的任務很累,很多老人都不願意幹。當時他剛進廠沒多久,沒人告訴他,硬着頭皮就上了。

有時工作一天下來,楊鵬連碗都拿不穩。

在流水線上,像楊鵬這樣默默燃燒奉獻的年輕人並不是少數。

他們坐在高亮的白熾燈下,每天工作12小時,不能遲到也不能請假,否則就會被重罰。

一天下來,身體和心理都被單調重複的工作重複的麻木。

而這些在珠三角一帶的製造業,承擔起“螺絲釘”任務的年輕人,大多才十七八歲。

有像楊鵬這種被動輟學來到流水線上的,也有孩子是因爲學習沒什麼用,掙不了大錢,執意要出來闖闖的。

有些孩子是覺得好玩,既有錢花,又能結識同齡人,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還有像楊玉金這樣想爲家裡分擔一點的。

這個五官秀氣、說話笑嘻嘻的女孩,在廠裡做焊錫。廠裡的工作雖然簡單,可並不輕鬆。

爲了提高芯片精度,規定不讓戴手套。因此焊點經常會跳出來,濺到手上。

18歲的楊玉金本該嬌嫩的雙手,攢滿了大小不一的傷痕。

導演問她爲什麼想掙錢,她說想給家裡蓋個房子。

但當導演再次問起楊玉金在老家蓋房要花多少錢時,這個愛笑愛說話的女孩卻沒再吭氣,雙手埋頭就哭了。

青春在機械勞動中消耗殆盡,那一瞬間,她肯定明白自己心中憧憬的美好,不過像泡沫一般幻滅。

原本以爲離開了學校,就能大展拳腳。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還是低估了社會的殘酷,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好的學歷,掌控自己命運的,不過還是別人的雙手。

四川一個18歲女孩,高考完的暑假滿心歡喜的進廠打工。本以爲再也不用看父母的臉色行事,也終於能靠自己賺錢了。

現實狠狠的扇了她一巴掌。

長達12個小時的工作,不能說話不能休息,只能全神貫注的重複做一個動作。

聽起來沒啥技術含量,但壓力卻不小。只要有一點小疏忽,就會影響整個流水線的工作。

她的工作,一個小時只有10元。青春在流水線上,一文不值。

快結束時,她流着眼淚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的心裡話:慶幸還可以回學校讀書。

幸運的是她還能回去,還有很多人因爲沒有學歷,沒有技能。沒有啥選擇的餘地,只能把流水線當作一生的工作。

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出逃”這一說,只是用一些困難交換另一些困難。

放棄吃學習的苦,就要早吃社會的苦。

紀錄片快結束時,導演問這些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的孩子對於未來有什麼計劃。

有人說想當老闆,有人說想學一門技術,還有人稱自己想做設計師。

轉了一圈,會發現這些孩子最終的選擇還是要回歸到學習上。

想起那個要考上北大的保安張俊成。

有次站崗時,有幾個留學生想進北大參觀。有規定不讓進,張俊成幾番溝通後,留學生不高興了,對他做出了大拇指向下的手勢。

當時張俊成十分生氣,本想辭職的他被媽媽的一句話點醒了:“你混出個名堂了嗎?”

從那之後,張俊成便成爲了北大最勤奮的保安,整日抱着個英語書背單詞。

別人休息時,他學習。輪到自己休息了,又跑到學校裡跟着上課。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張俊成通過成人高考,考上了北大法律系(專科),成爲北大學子。

他不僅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也成爲北大保安隊的榜樣,還登上了各大新聞板塊。

畢業後張俊成沒有繼續留在北京,而是回到老家太原當了老師,創辦了學校。

而張俊成改變自己的命運,歷經了20年左右。

學習雖然枯燥、結果也來得沒那麼快。但從長遠來看,卻給了張俊成最穩妥的回報和反饋。

這也是爲什麼他堅定的選擇回到家鄉,想讓更多孩子拿起書本讀書、學習一項長久技能的原因。

寫到這裡,想起紀錄片裡的一個畫面:

一個叫申才金的18歲男孩,買了一架小的玩具直升機。

導演去拍他的出租屋時,他在一邊玩了起來。

直升機在十幾平方的屋裡一圈圈的旋轉,剛飛起來就碰到天花板迅速摔下。

申才金還沒有盡興:“房間太小了,外面有風,才(能飛起來)”。

其實這些早早離開學校,又沒有太多選擇的孩子,命運和這架出租屋裡的直升機一樣。

在有限的天花板裡,很難飛躍寬闊的天空。

當今社會,選擇性確實越來越多了,“讀書”的路不再是唯一。但不能否認的是,它仍然是大多數普通孩子最穩妥的選擇,也是社會上的硬通貨。

身爲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好好讀書,並不是一昧的希望孩子是第一名是100分。

而是希望他們可以通過學習,去站在更高的平臺,去看更遼遠的世界。

讀書和成績雖然不等於財富和名利,但良好的學習能力和不錯的學歷,是一切的根基。

它可以讓孩子們走得更遠更穩,或者說,某天孩子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選擇時,他們可以少一些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