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望道》:展現百年前“90後”精神力量
“100年前的那羣年輕人,他們大多出生於19世紀90年代。我們希望電影《望道》能讓今天的年輕人看見100年前‘90後’的精神力量。”導演侯詠說。昨天下午,電影《望道》的開機活動在復旦大學舉行。作爲首部以陳望道爲主角的大銀幕作品,該片得到了陳望道家屬的獨家授權。
陳望道的一生與上海緊密相連:由他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出版,他曾在上海積極投身革命活動,還在復旦大學耕耘近半個世紀。
如今,由復旦大學、上影集團兩大品牌爲影片護航,主創說,他們將着重講述“真理之甘”,回望百年初心。 “真理味道”的故事如何一代代講下去?陳望道以及他的同行者將給今天的年輕人帶來怎樣的精神力量?電影創作的始末就是拉直這些問號的過程。
創作,從瞭解“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開始
1920年的春夜,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久未修葺的柴屋,兩張長凳架起一塊木板,既是牀鋪又是書桌。桌前,有一個年輕人在奮筆疾書。母親在屋外喊:“紅糖夠不夠,要不要我再給你添些?”兒子應聲道:“夠甜,夠甜的了!”誰知,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裡滿是墨汁,紅糖卻一點兒也沒動。原來,年輕人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糉子的。這就是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也是“真理之甘”的緣起。
電影《望道》即從1919年6月陳望道自日本留學歸國開始,以他翻譯《共產黨宣言》、追尋真理爲主線,一直講到1949年10月。30年的時間線索中,影片還將呈現20世紀初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的羣像,將他們的個人命運融入建黨、抗日、新中國成立等宏大的歷史敘事。
所有的創作都從通讀《共產黨宣言》開始,從瞭解“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開始。去年,在影片前期籌劃階段,爲了更貼近真實的歷史人物與時代背景,每一位主創進組後人手一本《共產黨宣言》,並參觀陳望道紀念館、義烏陳望道故居和復旦大學校史館等。在此基礎上,團隊通過查閱大量歷史資料、人物傳記、回憶文章,採訪望老親屬、學生、研究者,舉辦座談會等形式,從歷史中挖掘細節,從真實的人物身上汲取思想力量和藝術靈感。
影片片名源自陳望道之名,也透露着“守望信仰大道”的深意。
100年前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胸膛裡滿滿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社會緊密融合在一起,無畏探索着解救中國的真理。
編劇賀子壯和宋晉川透露,在復旦校史館查閱資料時,看到馬相伯、李登輝兩位老校長爲矢志救國、振興教育作出卓絕貢獻,他們曾想過,“或許,當年的陳望道內心也激盪着一股來自前輩的精神力量”。這個想法衝擊着創作者的心,他們萌生了讓這股精神力量進行“接力”,讓相隔百年的青春因熱血、因信仰、因家國情懷而“對話”的衝動,“正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歷百年不變,也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
爲了向信仰致敬,上影集結起了一支“金雞戰隊”:導演侯詠,曾憑電影《鴉片戰爭》《我的父親母親》《孫中山》和《晚鐘》四獲金雞獎最佳攝影獎;轉型導演後,又憑《茉莉花開》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編劇賀子壯,曾以《生死抉擇》榮獲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和華表獎優秀編劇。美術、造型等也都有“金雞”在手。至於主演,導演說,一定會是名年齡合適、又有角色塑造能力的真演員。
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表示,這部“青春之作、致敬之作”要成爲當代大學生和年輕人愛看的電影,“從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味道,勇做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首席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