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藥茅”,長春高新,危險了!

長春高新((000661.SZ)還是沒有見底的跡象。

長春高新現在有多慘?股價連續四年下跌,年內跌幅40%,已經回到了六年前的水平。8月16日,長春高新披露上半年的經營業績,但遺憾的是,業績披露後再連跌四天。

不禁要問,昔日的“東北藥茅”,到底犯了啥衆怒?

乍一看,長春高新的上半年業績,不算出色,但也算不上太糟糕。公司毛利率84.62%,並未出現明顯下滑;經營性現金流淨額19.77億元,同樣高於同期淨利潤,依舊是一家現金奶牛企業。

不過,資本市場不這麼看。

單看二季度,長春高新營業收入34.61億元,同比增長2%;淨利潤8.6億元,同比下降45.9%。在資本市場看來,這份財報佐證了大家對長春高新盈利能力惡化的擔憂。

儘管解釋稱,主要因爲金賽藥業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大幅增加,單從業務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投入都是必要的。

但是,這種解釋是蒼白無力的。

資本市場認爲,金賽藥業增加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是公司競爭力下滑的表現。由於公司嚴重依賴生長激素這個大單品,其他產品不能及時補位,一旦公司出現增收不增利,那麼接下來的情況大概率會更糟。

重點咱們說生長激素。

從2021年開始,就陸續傳出生長激素將被集採的消息。2022年,長春高新生長激素產品被廣東聯盟、福建、河北等部分省份納入省際集採目錄;2023年,又被列入浙江省公立醫療機構第四批產品集採。

以廣東聯盟集採爲例,生長激素的集採價格,較掛網價大約降價70%左右。儘管公司聲稱,集採是以價換量,但一個不容置喙的事實是,長春高新增速下滑甚至負增長,是不爭的事實。

再加上競爭者從無到有,再到多家競爭,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市場擔心這會讓長春高新的競爭能力進一步下滑。

還有就是新生人口。

2022年,我國出生人數956萬,首次跌破1000萬;2023年,這個數字進一步下探至902萬。今年上半年,我國婚姻登記人數爲343萬對,同比減少了近50萬對。隨着二孩、三海紅利釋放完畢後,接下來的生育壓力將更大。

再加上隨着大家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兒童生長緩慢問題、身高焦慮也在不斷減少。這樣一來二去,生長高新可以說是同時遭受了幾重打擊。

除此之外,就是長春高新的地產業務。

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一個數字,截至2024年6月底,長春高新的“其他應收款”爲14.77億元。根據分類,“其他應收款”最大的一類是“政府款項”。從2020年開始,這個數字幾乎都在12億元以上,所以大家的一個質疑點是,佔用款項這麼長、金額這麼大,但是卻始終不計提壞賬,這到底合理嗎?

今年上半年,長春高新子公司高新地產,表面上看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都保持了三位數增長,但是,地產業務的潛在風險,以及對上市公司的負面影響,市場一直持謹慎懷疑態度。

以前,長春高新抱着生長激素這個“金娃娃”,即便爲地產業務輸血,大家覺得都不是什麼問題。但現在,生長激素面臨增長壓力,這時候地產業務在外界看來,更像是一顆雷,或者說一負擔。

當然,咱們也替長春高新說句公道話。

創新藥行業本身存在研發週期長、投入金額大等問題,指望金賽藥業能夠在短期內打造幾個像生長激素這類的大單品,本身也不現實。

所以,長春高新業績下滑,或許是道無解題。

反過來我們是不是也需要反思,生長激素也好,又或者像二價HPV疫苗,咱們市場是不是太內捲了,導致創新藥產品的生命週期大大縮短。按照這個內卷情況下去的話,誰還能安心搞創新藥研發呢?

本文首發於泡財經風口解讀專題,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