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雜誌/科技、綠能?臺灣會展的下一步?
這幾年在會展產業,科技運用和綠色會展是最夯的話題,應該怎麼做?要提升會展產業,除了發錢,政府還能做些什麼?
舞臺的布幕,在紫色光線下緩緩升起,透露着一股神秘的氣息。舞臺上,出現一臺看似全白的大卡車,當大家還看不清楚發生什麼事的時候,臺上的大卡車開始變化……
原本白色的車身,突然塗上七彩的顏料,連車子的形狀和周遭的環境,也開始變化,起初這臺能奔馳在野外的砂石車,忽然就變成在都市裡的油罐車。
接下來擁有長手臂的拖吊車、垃圾車輪番出現,原本全白的卡車在短短几秒內,變換好幾種模樣,讓臺下的人驚呼連連。
這不是魔幻秀的場景,是商用卡車品牌NAVISTAR在2012年美國中部卡車秀展(Mid-America Trucking Show)舉辦經銷商大會時,開幕的實況。
NAVISTAR希望在短短的開幕式中,介紹新產品、宣傳品牌故事,又用極致的聲光效果,讓經銷商有「WOW」的驚奇感。所以請來會展公司Freeman,利用近幾年興起的3D投影技術,果然讓人印象深刻。
科技影響會展產業
科技的發展,對會展產業造成很大的影響。卡爾吉特資深企劃經理許靜儀認爲,LED熒幕、投影設備、觸控、動作偵測、擴增實境(AR)等技術,可以展現創意,滿足會展設計不同的需求。
甚至,搭配智慧型行動載具、App及社羣媒體,將參與者的體驗由實體延伸到虛擬,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談到科技要如何運用在會展產業,自然要先思考會展舉辦的目的。爲何許多人願意遠道而來,他們圖的是什麼?一般而言,參與會展的主因有5點:
1、窺見產業趨勢:專業的會展,是該產業的指標,裡頭有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新工具、新方法、最新的產品、技術,因此業者想要來,宣示自己產業中的位置,也能瞭解產業狀況。
2、找尋新的機會:通常在會展中,參與者會涵蓋產業的上下游,從中也能借由觀察產業鏈,看看有沒有新的生意機會。
3、學習新知:會議或展覽,常會伴隨論壇,從講者身上,能夠學到新知。
4、建立人脈關係:認識客戶、同業及協力廠商,拓展產業人脈,創造未來的業績。
5、下單交易:買家和賣家會在展場碰面,直接下單,也是展覽最初的功能。
因此,在運用新科技的時候,得思考如何協助參與者,達到參展的目的。
以現在幾乎每場會議、展覽都想要設計的手機App來說,如果真的要做一款App,應該如何下手?對參與者又有哪些好處?
專門設計會展App的行動服務公司QuickMobile執行長Patrick Payne表示,行動通訊具有個人化、即時互動的功能,能讓參與者規劃行程、學習、建立人脈時更方便、更有效率。
試想,每次人們來到大型展覽的入口,總會拿到一大疊資料,有活動流程、展覽地圖、講者介紹等,不但笨重,且大量的印刷品,也不環保。
一款展覽App,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整合這些基本資訊,此外應該還能做到更多互動;例如,行程規劃、GPS定位攤位導航,如果想要和其他參展人或是講者聯繫,可以像通訊軟體一樣,直接發問、互動。
而對展覽籌組單位,一款App不但可以便利參與者,參與者在上面活動的紀錄,也是主辦單位事後追蹤評估時,重要的參考。
從資料中可以知道哪些攤位、哪位講者,比較受歡迎,參與者最渴望和誰產生互動?這些資料都是下一次舉辦活動的依據。
聽起來,一款好的展覽App,可以傳播廠商的訊息,還能搭起互動溝通的橋樑,會不會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虛擬的會展上完成,大家不用舟途勞頓前往某地。
虛擬會展的概念,從2010年開始就不斷被提及,但業界普遍認爲,當面溝通的氛圍和深度,現階段還是無可取代。
就連專注在打造創新會展虛擬平臺――iMeet、iExpo、iEvent的公司jupiter innovation,業務總監Martin Goh都曾表示,「很多人認爲,虛擬科技是用來取代實體活動的,但我不認爲如此,事實上,是相輔相成。」
Martin Goh強調,客製化是虛擬平臺最重要的事,參與者在網路平臺註冊身份後,主辦單位可以提供客製化的頁面,找到他關心的議題、照片,所有的內容也應該搭配社羣分享的功能,讓會展的生命週期,跨越時間與空間。
【本期完整內容請見《動腦》2013年11月號;訂閱動腦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