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雜誌/ME行銷 如何觸動個人購買力

品牌該如何運用洞察資料庫個人工具,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創造比客製化更升級的個人化行銷

【文/洪鬱真 動腦編輯部

2013年5月的一個下午,臺北大安高工舉辦了一場金句PK賽,由校長領先上臺,發表自我宣言,接着由從1,000名畢業生中,精選出來的10位參賽者,輪番上臺發言拼人氣。同學們各自找來啦啦隊應援,現場氣氛嗨翻天。獲得最大歡呼聲的前三名,還可以獲得印有自己照片,獨一無二的雪碧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來是雪碧2013年發起的「勇敢做自己」主題活動,除了進入高中職校園,鼓勵青年學子爲自己發聲外,也在網路上創造舞臺,邀請年輕族羣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夢想和主張

年輕人渴望「做自己」的想法是如何產生?這樣的想法是不是也影響到品牌的經營或行銷走向?

可口可樂臺灣分公司資深行銷經理李瑞嫺指出,雪碧觀察到現在的年輕人,比起傳統認爲的成功職業,更希望能夠做自己。也從素人選秀節目的爆紅髮現,年輕人渴望有一個可以展現自己的空間。因此發想出這個創意。

首先以電視廣告,和代言人周杰倫籃球明星Kobe Bryant的自我宣言吸引目光,鼓勵年輕人造訪活動官網,留下他們的自我宣言,並向親朋好友拉票。每週得到最多贊數的宣言,就能登上YouTube首頁廣告當明星,還有機會得到獨一無二的個人雪碧罐。活動從2013年5月初上線,到目前爲止已有近7萬名訪客,近2,000人留下宣言。

除了客製化產品外,雪碧抓住了「想被看見」的洞察,讓年輕人有機會登上YouTube廣告看板,並獲得印有自己宣言的專屬瓶罐,因此獲得迴響。李瑞嫺建議,品牌如果要做個人化行銷,要清楚界定目標族羣是誰,並找到與之有相關連的洞察,才能引起共鳴。

Me行銷時代來臨

二次大戰期間,全球的物資缺乏,對於物資,消費者只求「有」就好。隨着經濟起飛,工業化大量生產之後,不但各種產品相繼推出,價格也大幅滑落,消費者的選擇性增加,企業開始提供不同樣式的客製化商品,讓消費者挑選。

目前,市場上充斥着琳瑯滿目的品牌,多到難以選擇,如果品牌不從消費者出發,或讓消費者有獨一無二的專屬感,將難以從五花八門的產品中脫穎而出。

此外,過去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等大衆媒體時代,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資訊。現在,隨着個人信箱、個人部落格、社羣媒體和行動載具等工具的普及,提供了消費者表達自己的管道。

再加上行動載具、LBS定位、社羣媒體、部落格、眼球追蹤等新工具興起,幫助品牌詳細紀錄消費者的數位足跡,研判消費者的生活作息和移動範圍,進而掌握個人的喜好和習慣,能提供個人化的服務,進而推動個人化時代的來臨。

美國《Fast Company》雜誌,在「一切跟我有關(It's all about me)」報導中指出,1970年品牌追求的是USP(獨特銷售主張,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到了1980年代,開始轉向ESP(情感銷售主張,Emotional Selling Proposition)。而現在則是MSP也就是Me Selling Proposition的時代。成長在什麼都可以個人化的這個世代相信,一切都跟每一個「Me」有關。

政府每年都會宣導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但年輕族羣不喜歡說教。澳洲交通事故委員會(TAC)如何運用年輕人的Facebook社交圈,讓教條式的宣導變得吸引人?

TAC設計互動式影片「永遠的公路旅程(Roadtrip Forever)」,只要登錄Facebook帳號,並選擇一位好友,就能體驗一場第一人稱的逼真旅行。

女生版本的影片開頭,是主角邀約朋友一同出遊,但因爲邊開車邊用手機瀏覽Facebook,在十字路口閃避不及,發生車禍。鏡頭再次亮起來時,場景已換到醫院的病房,主角有氣無力地滑着手機,塗鴉牆上充斥着朋友們焦急的留言:「聽說某某腿斷了?」「妳們兩個沒事嗎?」以及過去主角和好友的合照。而眼前病牀上躺着的,正是與主角同行的好友……

影片結束前,朋友們的照片一一浮現,並秀出文案:「下次有可能是真的。」

結合使用者在Facebook上的照片和朋友名單,TAC讓交通事故不再只是新聞議題,而是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因此在澳洲青年間引發轟動,一個月內吸引七萬人使用,並超過9成的人會再分享,讓交通安全的概念廣泛傳播。

個人化行銷是客製化再升級

幾年前火紅的客製化行銷,實現消費者走進咖啡館,向店員點了一杯冰拿鐵,指明要少冰、半糖,牛奶多一點的需求。

現在的個人化行銷,消費者直直走向咖啡館裡最喜歡的座位後,店員就主動端上冰拿鐵,半糖、少冰、牛奶多一點。這是客製化行銷再升級,顧客一個字都不用說,甚至還沒注意到,品牌已經藉由前端的紀錄和分析,直接端出顧客想要的選項。

個人化行銷藉由紀錄消費者的購物、瀏覽和搜尋行爲,讓消費者不論隔了多久再回來,都能感覺到老朋友般的熟悉感,不用再重新提出要求,品牌就知道客戶的需要,因此創造品牌和顧客之間一連串自然的互動,也提供顧客更好的使用經驗。

根據財富(Fortune)雜誌報導,電子商務龍頭Amazon設計獨特的演算法,讓他們的顧客使用愈多,網站瀏覽和商品推薦就愈精確的個人化。此外,Amazon結合工具和人工判斷,從數十封推薦不同類型商品的電子郵件中,挑選出效益最高的郵件寄給顧客。

根據調查公司Forrester的分析,會因爲Amazon的網站推薦而購買的比率已經高達 60 %,而電子郵件的效果比網站推薦更高。由此可見個人化推薦的購買威力。

個人化行銷是當今的趨勢,到底該如何做?哈佛商業評論的「你的公司準備好一對一行銷嗎?(IS YOUR COMPANY READY FOR ONE-TO-ONE MARKETING?)」一文中,提供品牌一對一行銷策略的四個步驟:

一、辨識:找到目標族羣,並全面瞭解他們的興趣、喜好和習慣等。

二、區分:將目標族羣再細分,才能聚焦品牌的資源,提供專屬的服務。

三、互動:用有效率和效益的方式和顧客互動,節省額外的時間和成本。

四、客製化:品牌根據收集來的資料,進行調整以因應顧客的需求。

【本期完整內容請見動腦2013年7月號;訂閱動腦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