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大格局父母,都做到了“三少三多”

父母唯有不斷求變,才能應對孩子的萬變。

01

曾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記錄女兒的成長經歷。

有一次,她上初二的女兒作爲演講代表進行開場致辭。

由於場地正式,觀衆衆多,這位媽媽擔憂孩子搞砸了,下不來臺。

她問女兒:“要不要找老師潤色下你寫的演講稿?”

女兒果斷拒絕。

第二天早上,她又問女兒:“要不要我幫你聽一下演講的語速和語氣?”

女兒再一次拒絕。

那幾天,她一看到女兒,三句不離演講。

媽媽的初心是好的,但站在女兒的角度,無時無刻的嘮叨會讓孩子感到煩躁,打亂孩子自己的計劃和安排。

終於,有一天晚上,女兒情緒爆發了:

“媽,你能不能不要總是這樣小題大做,相信我就這麼難嗎?你也做點自己的事情分散下注意力吧。”

等到了演講之時,這位媽媽和臺下所有觀衆一樣,也是第一次聽到女兒的演講內容。

演講席上,她的女兒面帶微笑,輕鬆應對,沒有絲毫怯場。

後來,這位媽媽發朋友圈寫到:

是啊,身爲父母,我們的潛意識裡總覺得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自認爲孩子幹啥啥不行,大事少不了干預,小事免不了插手。

卻忘了,父母的過度關注勢必伴隨着焦慮、不安、命令和控制等負面情緒,如果將這些情緒傳遞給孩子,只會徒增壓力,加重孩子的思想負擔。

試問,負重前行的孩子如何身心健康?他們只會崩潰、抑鬱、厭學,父母陷入無止境的爭吵之中。

這不禁讓我想到董宇輝曾公開提到一個觀點,他告誡所有父母: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當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緊,孩子的壓迫感也會特別重。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學習試錯的過程,你避免孩子犯錯的同時,相應地也避免了他的成長,這樣孩子就永遠長不大。

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屬於他們的空間,那對孩子的成長就是一種傷害。

你聽過“直升機父母”嗎?

這些家長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盡一切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爲孩子安排衣食住行。

他們把毫無邊界的入侵和干涉,當成自我感動式的愛和關心。

正如柳宗元在傳記作品《種樹郭橐駝傳》中所寫:

那些種不好樹的人,由於過分憂慮樹木的生長情況,一天到晚盯着看,人都離開了,又折返查看,甚至還會掐破樹皮觀察它是死是活,搖晃樹根來看它是否栽結實了,看似關心和喜愛,實則傷害和阻礙。

反之,郭橐駝能讓樹木長得高大茂盛的方法,不過是順應了樹木的天性,以此來實現自身的習性罷了。

種樹和育人都是同樣的道理。

種樹人過度關注,反而會加速樹木枯死,致其停止生長,最終難以收穫豐碩的果實;

養育者過分焦慮,孩子會失去自我成長空間,難以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性格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02

知乎上看過一個回答,醍醐灌頂:

一個孩子看到點燃的蠟燭,去觸摸火焰,被灼痛了,他知道,火不能摸,因爲會痛;

一個孩子看到點燃的蠟燭,正準備去觸摸時,被母親打了一下,警告他火不能碰,孩子依舊不明所以,再次伸手去摸,母親又打了他一下,這次孩子知道了:火不能摸,媽媽會打。

前一種情形,是孩子和火焰互動,他會在大腦形成感性認知。

後一種情形,孩子只和母親互動,他沒辦法形成感性認知。

當後一種類似情況在同一個孩子身上重複累積數萬次,他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完全由父母掌控時,他就會失去自主思考能力。

而經歷、感受和認知,纔是一個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不同的是,一些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剝奪這些對他們來說最寶貴的東西。

太用力的教育,無異於一場心靈的暴風雨,往往適得其反;

好的教育,則如同細水長流,溫柔而堅韌地滲透進孩子的心田,滋養其靈魂,又如春風化雨,悄無聲息間催開孩子的智慧之花。

自媒體作家劉小念寫過一個真實故事:

初中畢業的蔡爸蔡媽進城打工,帶着兒子蔡斌去城裡的學校借讀。

蔡媽一直秉承着“孩子只要比我們強,那就是勝利”的理念陪伴孩子長大。

無論蔡斌給予父母什麼樣的負面反饋,蔡爸蔡媽都以一顆包容的心接納他的所有,用溫和的語言爲孩子鬆綁。

當蔡斌兩天未完成作業時被請家長,蔡媽覺得兩次作業沒寫,不是什麼大事,踢球也是學習,還能交到朋友,也蠻好的。

當蔡斌小學考試成績位列全班中下游,他們會說:

當蔡斌用省下的零花錢和餐費買了二手手機玩時,蔡媽反而心疼兒子的懂事,對他說:

沒想到的是,蔡斌玩了兩個晚上,就把手機交給了媽媽,因爲他覺得手機其實也沒有想象得那麼有意思。

他們一家三口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每次都是蔡斌說:“爸媽,不行了,我得寫作業了”,而蔡爸蔡媽卻總想着不着急,再聊一會吧。

老師眼中的蔡斌,並不是天資聰慧,但勝在情緒穩定,自信樂觀,踏實認真。

初三時,蔡斌成績穩步前行,同一道題會向其他同學請教不同的解法。

按照這樣的節奏,中考時,他考了借讀學校的第二名,他們全縣第一名。

蔡斌爸媽和孩子的相處模式讓我想到道家“無爲而治”的治國理念,仔細想想,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都和“無爲而治”密切相關。

蔡斌爸媽的“無爲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過多幹預、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向好的一面,這才養出了陽光、善良、堅韌的蔡斌。

教育也本該如此。只是因爲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自身失去了鬆弛感,才讓他們一家的相處模式和教育方式尤顯珍貴和稀有。

成功的教育,往往不取決於父母學歷、家庭收入水平,而是父母是否爲孩子創造了輕鬆的成長環境。

在那裡,教育是多元化且充滿生命力的,擁有着廣闊的視野,洋溢着自由呼吸的空間。

沒有步步緊逼的壓力,沒有刻板僵化的束縛,有的只是和諧共進的溫馨氛圍和啓迪智慧的引領。

03

很喜歡陳銘的一個觀點:

父母對孩子最純粹的愛,是適當放手;父母對孩子最深刻的愛,是學會分離。

因爲這些愛裡飽含信任、尊重和祝福,不摻雜任何權威與傲慢。

要知道,關注不等於控制,放手不等於放縱。

大格局父母,都能做到“三少三多”,這是因爲他們懂得用自我成長代替無意義的焦慮,他們明白什麼纔是對孩子最好的託舉和關注。

1. 少責備多鼓勵

父母的說話方式,就像家的調色盤,決定了家庭氛圍的色彩。

積極的語言,如同穿透雲層的陽光,照亮家中的每一個角落;

消極的語言,如同烏雲籠罩天空,讓家擠滿了壓抑的低氣壓。

父母的嘴,決定了孩子的路,塑造了家庭的發展方向。

和孩子相處時,多說肯定的話,關愛的話,尊重的話,認同的話,支持的話,理解的話,信任的話。

比如告訴他們“媽媽看到你的進步”、“可以再試試”、“沒關係,有收穫就好”、“我理解並無條件信任你”。

少說否定的話,催促的話,貶低的話,施壓的話,指責的話,給孩子貼負面標籤的話,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話。

比如“你真是沒救了”、“你能不能快點”、“你太糟糕了”、“別人都會,就你不會”

“才考這麼點分數”、“爲了你的學習我花了這麼多錢,你還這麼不爭氣”。

請記住,語言的力量是強大的,不要小看每一句溫暖人心的話,更不要讓一句負面表達成爲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2. 少束縛多尊重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感受和需求,即使這些觀點和父母的不同,也不要急於打斷和否定。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不強迫他們按照父母意願選擇課外活動或者興趣班。

不要帶着功利的準則爲孩子圈定閱讀書目。

只要書目內容正向,價值觀正確,無論孩子讀魔幻小說、志怪小說還是漫畫書,都能不同程度上擴大孩子閱讀面,提高孩子閱讀能力。

父母都不應多加限制,否則只會敗壞孩子的閱讀興趣,孩子也會將閱讀視爲痛苦的任務。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注重個人隱私,不隨意進入孩子房間、不偷看孩子日記或社交媒體賬號,是當代父母應有的覺悟之一。

同時,他們渴望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父母可以在合理範圍內滿足孩子的需求,增強孩子自信心和責任感。

多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孩子的立場,給予他們足夠的重視,讓他們體會到自我重要性和自我價值感。

高中本來就是一場無聲的硝煙,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人爲製造焦慮了,不要看到孩子沒在學習就覺得他們是在浪費時間。

放手讓孩子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和娛樂活動吧,當他們能平衡好生活和學業,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又對身邊人充滿善意,這就是他們十八歲成人禮的意義所在。

當孩子需要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時刻謹記:

只輸出建議,不強加個人意志;只表達觀點,不強迫選擇。

3. 少向外多向內

心理諮詢師王立寧說:“過去的教育方式,教育不了今天的孩子。”

父母唯有不斷求變,才能應對孩子的萬變。

成熟且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少向外侵入孩子的感受,多向內思考自己的進步和不足。

遇到問題和挑戰時,家長更應該傾向於從自身找原因,努力改變和完善自己,而不是將自己的壓力和焦慮轉移給孩子。

要知道,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課題,只有解決了這些難題,教育才會變得簡單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