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樹木 樹種選擇相當重要
康芮颱風過境,臺北市路樹倒塌二六三二件,造成嚴重的交通與環境問題,一時之間,都市樹木彷彿成了衆矢之的,似乎是颱風致災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臺風狂風暴雨的肆虐之下,不論山坡地、堤防、橋樑、電線杆、鐵皮屋、廣告牌等都有可能致災,但我們能夠因而就否定這些設施經年累月的重要功能嗎?
巨觀而言,都市是人爲人造的環境,地底下密佈着諸多複雜的管線,也遍佈着停車場、地下商場、交通系統等,而地面上又是空氣污染、噪音、炫光、熱島效應等,因而都市環境原本就不利於樹木生長;但由於水泥叢林相當不利於人們身心靈的健康,因而都市綠化又極爲重要,不論在調節氣溫、涵養水源、淨化空氣、引導交通、美化市容等都有極大的效益。其實,西方都市公園的起源和公共衛生與降低傳染病很有相關;同樣的,絕大多數建案的推出不也都強調建物近旁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嗎?
我本身是由臺北市公園管理處退休的,大約三十餘年前,臺北市樹木還沒有像現在那麼高大健旺,因而颱風前的工作重點是疏枝以防風,颱風後的急務是將倒伏的樹木扶正,再以支柱固定之,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救活最多的樹木。嗣後經過這三、四十年的管理維護,臺北市的樹木能生長得那麼好,公園管理處的用心功不可沒。
但如今就面臨全新的課題,首先是褐根病蔓延,使許多看似健康的樹木,其根系已逐漸敗朽;其次是都市地底環境不利於樹木根系的伸展,因而樹木長得越高大越可能頭重腳輕,平常沒有問題,但在臺風過境時就很容易倒伏致災。
當今之計,我認爲樹種的選擇相當重要,例如本土性、夠強韌、枝葉開張、根系穩固等,但我也瞭解,沒有絕對優良、毫無不良因素的樹種,例如許多人認爲日本銀杏樹到秋天時很美,但其落果其實非常惡臭。我主張基於生態平衡的理念,慎選二、三十種各方面條件比較優良的樹種替換或補植,千萬不能只挑少數幾種樹木栽種,否則一旦病蟲害發生,那就全軍覆沒了,荷蘭的榆樹病就是個典型案例。
整體而言,如何強化都市樹木的效益並降低其風險,其實需要有多方面多層次的思維與實踐,並不容易,需要專家學者與所有市民共同關切。